面對含金量很高的網路資訊與書本知識,大部分人欠缺的反而是「淘金力」

文 / 謝啟彬


以台灣在地觀點來說(當然是我自己經驗出發的觀點)



像這樣的網路教學,對於台灣的學習者都太難了!這並沒有貶抑之意,而是提出事實,除非你是很專注在爵士樂學習軌道上的學生,而這通常會到國外留學時才會“遭遇”到,當下的文化差異與巨大落差,是很多人心裡苦卻又不敢說的痛處

原因在於:

1. 他舉的例子,曲目上在台灣的知名度與使用度太低,即便那些都“只是”爵士樂的Standard而已,但你也就清楚台灣跟國際間的水準落差(請別玻璃心也不要唱衰,先說)

2. 對於基本樂理的建構,這些在台灣的音樂教育系統裡都是沒教的,或是教了卻各種五花八門的錯誤理解層出不窮,所以即便聽了英文解說跟加上字幕,可能理解到的還不到一半

3. 影片含金量很高,但是學習者在第一點與第二點影響下,“淘金力”不夠,再加上同儕樂手經常潑冷水覺得只要學市場需要的就好,或甚至沒有同好一起學習與進步,自然一下子就放棄,反正不是急迫之事

4. 網路的關係,資訊量太多造成眼花撩亂,不知道要從哪著手,又太容易分心,加上生活上的事務繁多,自然很難堅持,即便想專心看訂閱頻道,但卻又沒時間消化吸收與應用

所以也就造成爵士樂學習的推廣上,有幾種常見障礙:

a. 教育者不知如何接地氣,到頭來乾脆跟環境妥協,放棄對教育水準的堅持,也喪失自我要求再反省進修的動力

b. 對環境失望但卻提不出方法,只好繼續打高空唱高調,推廣自己喜愛的,成為「狂熱者」(不管樂手或樂迷)的感覺,但卻忽略了同理心,自然難以培養市場或難以為繼

c. 只能一直教很基礎的東西,但是卻很快地學習者就要出道投入市場,以為“學完”或“學夠”了,但是大家卻都心照不宣互不戳破,也就是所謂「養成年代」(Formative Years)過短且過淺

d. 華文世界所謂網路影片或教學招生,也只能盡量投大眾所好,以較為誇張或甚至嘩眾取寵的標題文案,試圖產生吸睛效果,但內容通常比較淺盤,或是掉入前三者的迷思中


總之,我在寫這些文章,並集結成書的過程中,每篇文章都是在根據多年來在教學現場所遇到的狀況,所累積的解決方案。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換個方式講,而學生的接受度就高些,不一定是我們講中文的關係(我們也常在國外講學),而循序漸進的方式,也會比較適合台灣的學習者,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有耐心也不求速成



這兩段影片所介紹到的和絃進行歸類,「和聲篇」都有寫到(當然是不同順序與比重),但多加了本地人比較熟悉的古典、流行音樂的例子來對照學習,希望對大家進入爵士樂之門,甚至當代音樂的搖籃之門,能更減少恐懼與遲疑,而能有「啊!原來是這樣!」的體悟!

其實我想各學科、學問在本地都會遭遇到一樣的狀況,教育者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行







延伸閱讀:

三合一最後一塊拼圖!「啟彬老師行動教室 - 36堂課即興解密:和聲篇」 Practical Ways to Develop Improvisation Skills - Harmony (Chi-pin Hsieh)

在台灣學習爵士樂想要再更進步,所遭遇的障礙是什麼呢?

當你覺得在即興上有挫折時,有可能你對爵士樂的理解是有誤的,你以為爵士樂只是樂理的一種

從Al Jarreau的《Boogie Down》前奏採譜中學到經典Funk句型

寶寶心裡不懂可是寶寶不說 - 你真的懂了嗎?還是無法分辨什麼是真的專業或對你有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