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有譜嗎?」「為什麼跟譜上不一樣?」「譜上怎麼沒寫?」「為什麼不寫成大譜表?我不會按和絃」...



Groove is the Key, killer bassist, & the guitarist's chord voicing sound is right (the same chord names but if you played on different positions they will sound differently, it happened a lot when playing different music styles.)

Groove就是上頭影片的“Acoustic”版本這麼好聽的關鍵,加上又Groovy又靈活對味的貝斯手,還有吉他手按和絃的配置(Voicing)聲音很對,尤其在這樣的黑樂風格中。

所謂的Voicing就是「和絃的按法」,同樣的和絃名稱,在不同的音樂風格裡頭,經常會有不一樣的按法。

接下來有幾個重點:

1. 誰告訴你Groove只能在插電樂器上做到的?

2. 我們在教的就都是這些「看不到的東西」,不僅樂譜上看不到,注意力只放在主旋律或歌聲上也就會聽不到,譬如節奏律動、和聲連結、合奏默契等,都是所謂的細節,也就是古典樂裡頭講的「詮釋」

3. 簡單說就是到底是什麼元素讓音樂變好聽的?跟吃食物一樣,你會說好吃,但是好吃料理的秘訣在哪?加了什麼秘密配方或烹調方式?這倒不是只有老饕專屬,或是變成一種附庸風雅,而是確切去了解裡面的細節

4. 習慣古典教育的我們(不管基礎或專業),變成過於相信「樂譜」,但是樂譜只是古代的記載音樂與溝通流動方式,無法記載所有的細節



我常講兩個比喻給觀眾了解:如果你真的相信樂譜能記載一切,那為何學校管絃樂團跟維也納愛樂聲音聽起來就是不一樣?或是做Cover的所謂流行樂團,跟流行樂界一線歌手的專屬樂團,聲音還是有差?樂器技巧、對風格的掌握度、合奏默契與經驗,當然是有格局差異的。

音樂從來就不是高與低的問題,而是深與淺的比較,大眾口味自然較為多人接受,但是「品味」的建構需要了解高與深之可貴,而非直接訴諸於高深。

我也會跟學生做個譬喻:如果你想喝優酪乳,就知道給你牛奶是不對的,而我們講的或教的就好像「酵母菌」,幫你讓牛奶(樂譜上的記載)發酵成優酪乳(有詮釋的音樂)囉!^^





延伸閱讀:

更多心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