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這首曲子是我們大約二十五年前的回憶,出版的年代是1985年,我們聽到的年代大概是1990年之後,一方面是當時念古典音樂的啟彬與凱雅,已經對爵士樂與流行音樂都很有興趣,而當時GRP這個廠牌在台灣是由福茂唱片代理。
根據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指出,當時福茂唱片的業務在三大電視台穿梭(1994年前是沒有其他家“合法”有線電視台的),在所謂“罐頭”「版權音樂」概念準備要建立的初始,許多電視台的節目開頭、結尾、串場、轉場等,都被GRP的音樂“滲透”,所以不管在台視、中視、華視,不管你什麼時候打開電視機,聽到的就是這些普遍明亮而輕快的“演奏曲” - 那時候大家都這樣說。
所以相信許多在台灣長大的五六年級生,聽到這段就會說,啊是那個報股市時候的音樂!是的,也就是台視新聞午間從新聞、氣象、股市時段接過來,到了股市行情時就是這段囉!而且是從爵士鼓的前奏開始。後來漸漸地各電視台就開始找專業的流行音樂工作者寫片頭片尾或串場音樂,也就成了有付費有版權的音樂領域。
至於GRP是什麼?就是一個廠牌,全名是「Grusin & Rosen Production」,由爵士鋼琴家/配樂家Dave Grusin與音樂製作人Larry Rosen合夥開設,是八〇年代到九〇年代所謂融合爵士樂(Jazz Fusion)的重要搖籃,許多爵士樂手在此廠牌都出過很經典的融合爵士樂作品,可搜尋爵士棧查「GRP」就可以知道不少,當然它也有蠻多當代原音爵士(Contemporary Jazz; Acoustic Jazz; Straightahead Jazz)的精彩作品,不過後來GRP被更大的唱片集團併購,然後大唱片集團又被更大的唱片集團併購,隨著創辦人之一Larry Rosen的逝世以及實體專輯的銷售衰退,現在GRP大概就剩下唱片版權的功能,有些作品在線上串流找得到,有些則絕版了!
如果你上網的話,在網拍上或國外網站,還能夠找到實體專輯包含這首曲子的,而我確定在日本的二手唱片行可以找到,《Early A.M. Attitude》原出於Dave Grusin與吉他手Lee Ritenour的 「Harlequin」專輯,後來在各自的精選輯中都有收錄。現場版的話有一張CD/LD(聽過嗎?:P)「GRP Super Live In Concert」(1987年在日本的現場,他們在日本很紅),跟一張原來是錄影帶(VHS)後來轉成DVD的「GRP All-Stars Live from The Record Plant」(有兩種DVD版本),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就是後者的Youtube影片,想當年我們可是再三反覆觀看到錄影帶壞掉再找轉錄版的呀!
而1985年版本的「GRP All-Stars Live from The Record Plant」版本為何珍貴?因為影片中可謂原班人馬,也就是錄音的卡司,他們用錄音室現場的方式錄製了現場版,也讓大家回味一下到了九〇年代之前,錄音室樂手都是不剪輯的現場功力與合奏默契展現,所以我採譜的版本也以影片版為主,後面會說明跟專輯版的小小差距。
值得紀念的是鼓手Carlos Vega在1998年已經過世了,不過我記得直到現在好像蠻多台灣的爵士鼓手老師,都還是奉他的演奏風格為圭臬,或要求子弟兵練習。那種輕鬆愜意卻充滿著Groove的演奏風格,聲音好聽又融合了Funk、Samba、R&B的律動,現在聽來還是感動不已。
網路上很多cover版,而因為樂手的偏好緣故,大多是貝斯、鼓手、吉他手的致敬,在鍵盤的部分,難度其實很高,主要原因是作曲者Dave Grusin本身就是一位一流的爵士鋼琴家(詳見張凱雅老師的專書),而要了解這種音樂語彙與聲響,沒有足夠的爵士鋼琴與和聲訓練,硬要抓出來並能流暢彈奏的難度是很高的。別人不說,我們當年的採譜版本,在今日看來可說是錯得誇張,但是接受過完整的爵士樂訓練後,就能掌握這樣的聲音,以及在融合爵士樂,甚至當代的節奏藍調、靈魂樂等流行樂風格中,鍵盤手或編曲者都會大量運用。
所以請容我們先提醒您:本曲的採譜與理解難度相當高!應該也無法一次看懂,但我還是盡可能地解釋一番,有面對面的上課或講座機會,更可以跟大家分享。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標題所寫的,Dave Grusin用了相當多的複合和絃(Polychord)與共同音轉調(Modulation by Common Tone),所以簡單來說,旋律聽起來好聽,節奏輕快跳躍,但和聲無論如何就是掌握不到......
所有前奏與A段的第一小節到第二小節,其實都是G大調的II - V(Am7 - D7),但是中間插入了調性順階和絃的聲響,分析起來是這樣:「IIm7 - I/3 - IV - V7sus4 - V7」,如果你也熟悉Stevie Wonder的另一名作《Isn't She Lovely?》的話,該曲最後要回到I級前,就是一模一樣的和絃進行。
第三到第四小節也差不多,只是用調式互換的bVII和絃F再接到IV/3和絃C/E(請參照「那些靈魂唱腔的底盤,都有著共通的運作軌跡 - 循序分析《To Make You Feel My Love》與《Someday At Christmas》兩曲」一文)。而整段四小節在進入主旋律後,就是從G大調3音B音開始的旋律,而碰到第一個和絃Am7,就有9音的“複合感”出現,聽出來了嗎?
進入B段的旋律在第一小節轉調到Eb大調上去,在第二小節旋即又用切分重音(Kicks)將調性轉回G大調,而EbMaj7在這裡也正好是G大調的bVIMaj7調式互換和絃。
(這位韓國貝斯手彈的是對的版本!)
至於B段第二個和絃開始到第四個和絃為止,就是專輯版跟現場版不太相同的地方,依據專輯版,就是加了一個從Mixolydian借過來的“假裝IIm7 - V7”,但其實是Vm7 - I7 (I9sus4),然後又跑回Vm7 (Vm/7),所以很多cover版會直接彈EbMaj7 - Dm7 - F/G - F/G - C - Am....
但是如果你看現場版影片(最上方)正好掃到Dave Grusin在演奏鋼琴,然後也知道他是爵士鋼琴家,會發現現場版有點不一樣,尤其是B段第三個和絃到第四個和絃,貝斯手彈的是Ab到G,而Dave Grusin的右手動作是(分子的地方):Gm/Ab - F/G,我的耳朵聽起來是有上聲部的移動的,也就是很像是subV7 of G7,但又沒有b7音,硬是要分析的話就是AbMaj9#11接到G9sus4,要說是Bb/Ab - F/G也可以,但是這就是我說的「複合和絃」聲響。
而Dave Grusin在這裡的「連續技」是:Gm/Ab - F/G - Dm/C - C/A,C/A就是Am7,就又完美接回前一個段落的和絃進行囉!
再反覆一次AB段後準備要到比較朝氣蓬勃的C段時,就以IV - #IVdim - (Vm7 of G Mixolydian / IIm7 of C Major)借過去,而這裡就是很明顯的轉調到C大調了!怎說呢?因為全都都是在C大調裡頭的II - V - I或III - V7/II - II - V - I或加上副屬和絃的順暢進行與解決,最後再運用其中一個原來是三級Em7的副屬和絃B7,變成是SubV7半音下行解決到Bb7,準備接到D段的Eb大調去,而這邊Bb7的彈法其實是融合爵士樂中常見的掛留聲音,也就是要彈成AbMaj7/Bb,請注意鋼琴手與鍵盤手右手的琶音上行,正式記法的話則是Bb13sus4囉!
值得一提的是在後頭I段鋼琴即興時,Dave Grusin與樂團將和絃都擴充統一成一小節兩個和絃,比較好即興,跟C段有一些強力的切分重音(Kicks)縮短版不同,請明察!(我被呼嚨了二十五年 XD)
第二頁的D段與E段,感覺好像飛到天外去了!我會在後面加上旋律一併分析。
F、G、H段就是跟前頭一樣的和絃進行,但交由吉他手Lee Ritenour即興,而I段的鋼琴即興段落,前段有提到「擴充統一」的狀況,照著音樂聽應該很清楚。而鋼琴即興終止在跟B段一樣的AbMaj7/Bb上,這次就不再去D與E,而是走到J段準備接Coda結尾。所以第二頁跟第三頁反而不難,就是照曲式跑別跑錯了!
E段在節奏上更為有精神,因為改為Funk律動,同樣的爵士鋼琴家又開始玩一樣的把戲,然後譜成曲交給其他樂手合奏。一樣是兩小節為一句,然後四小節反覆一次,後面則延伸開來解決。
由吉他主奏的旋律已經寫出來了,所以很清楚都是下行的音階式旋律,而Dave Grusin配成F大調 - D大調 - C大調 - A大調,正好兩組小三度的兩個調性差距,而做法在樂理上的走法是C7 - FMaj7、A7 - DMaj7、G7 - CMaj7、E7 - AMaj7四組,都是屬回到主,甚至
後面E段第七小節開始則是從G7 - CMaj7繼續大二度下降,到F7 - BbMaj7,再到Eb7 - AbMaj7,然後運用旋律的半音下行,接到原曲G大調的五音D,也是V級和絃,只是用跟C段一樣的CMaj7/D(D13sus4)增加「現代感」。
但真正的秘密,還是在於爵士鋼琴手的訓練!!因為他們會想成複合和絃的另外一種變化,也就是又稱之為「Upper Structure」(上聲部結構)的概念,簡單說就是在一個和絃上疊一個三和絃或有時七和絃,可以更快產生延伸音(Tension)的效果,所以“祕技”有這樣的按法(是在打遊戲機嗎?XD):
比屬七和絃低大二度的大三和絃或大七和絃/屬七和絃的根音 - 比主和絃高完全五度的大三和絃/主(大)和絃的根音
「/」左邊就是分子,右邊就是分母,左邊就是右手,右邊就是左手,懂了嗎?
我在網路上做了一個慢動作版讓大家參考,你就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只是原曲速度快很多,一來你會抓不出來,二來你就算抓出來部分的音,還是不懂那個邏輯,而對正規教育訓練過的爵士鋼琴手而言,這雖然不跟一塊蛋糕(Piece of Cake)那樣容易,但也跟吃牛肉麵差不多了 XD
再把原曲跟樂譜多對照聽幾次囉!不過老實說如果你還沒有具備先前那些概念,看本文跟看樂譜再聽音樂,會像看天書,即便是天籟!
強烈建議對於這樣聲音有想學好衝動的讀者,找張凱雅老師上課吧!這由有經驗的爵士鋼琴老師帶,才能帶到那種高度喲!而如果你想知道Dave Grusin及他的偶像之一 - Bill Evans的音樂風格,除了閱讀凱雅老師寫作的「經典爵士鋼琴大師的音樂世界」一書外,以下兩張專輯,也能讓你漸漸習慣本文標題所提到的兩種和聲技法哦!
一張是Bill Evans的「Montreux II」,內有此類作曲名作《Very Early》,以及Bill Evans與爵士口琴大師Toots Thielemans合作的「Affinity」,裡頭都是這樣聲音的好聽作品,夢幻、朦朧...但其實都是有邏輯與方法的!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Dave Grusin
更多有關Bill Evans
更多有關GRP
更多爵士鋼琴
這首曲子是我們大約二十五年前的回憶,出版的年代是1985年,我們聽到的年代大概是1990年之後,一方面是當時念古典音樂的啟彬與凱雅,已經對爵士樂與流行音樂都很有興趣,而當時GRP這個廠牌在台灣是由福茂唱片代理。
根據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指出,當時福茂唱片的業務在三大電視台穿梭(1994年前是沒有其他家“合法”有線電視台的),在所謂“罐頭”「版權音樂」概念準備要建立的初始,許多電視台的節目開頭、結尾、串場、轉場等,都被GRP的音樂“滲透”,所以不管在台視、中視、華視,不管你什麼時候打開電視機,聽到的就是這些普遍明亮而輕快的“演奏曲” - 那時候大家都這樣說。
所以相信許多在台灣長大的五六年級生,聽到這段就會說,啊是那個報股市時候的音樂!是的,也就是台視新聞午間從新聞、氣象、股市時段接過來,到了股市行情時就是這段囉!而且是從爵士鼓的前奏開始。後來漸漸地各電視台就開始找專業的流行音樂工作者寫片頭片尾或串場音樂,也就成了有付費有版權的音樂領域。
至於GRP是什麼?就是一個廠牌,全名是「Grusin & Rosen Production」,由爵士鋼琴家/配樂家Dave Grusin與音樂製作人Larry Rosen合夥開設,是八〇年代到九〇年代所謂融合爵士樂(Jazz Fusion)的重要搖籃,許多爵士樂手在此廠牌都出過很經典的融合爵士樂作品,可搜尋爵士棧查「GRP」就可以知道不少,當然它也有蠻多當代原音爵士(Contemporary Jazz; Acoustic Jazz; Straightahead Jazz)的精彩作品,不過後來GRP被更大的唱片集團併購,然後大唱片集團又被更大的唱片集團併購,隨著創辦人之一Larry Rosen的逝世以及實體專輯的銷售衰退,現在GRP大概就剩下唱片版權的功能,有些作品在線上串流找得到,有些則絕版了!
如果你上網的話,在網拍上或國外網站,還能夠找到實體專輯包含這首曲子的,而我確定在日本的二手唱片行可以找到,《Early A.M. Attitude》原出於Dave Grusin與吉他手Lee Ritenour的 「Harlequin」專輯,後來在各自的精選輯中都有收錄。現場版的話有一張CD/LD(聽過嗎?:P)「GRP Super Live In Concert」(1987年在日本的現場,他們在日本很紅),跟一張原來是錄影帶(VHS)後來轉成DVD的「GRP All-Stars Live from The Record Plant」(有兩種DVD版本),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就是後者的Youtube影片,想當年我們可是再三反覆觀看到錄影帶壞掉再找轉錄版的呀!
值得紀念的是鼓手Carlos Vega在1998年已經過世了,不過我記得直到現在好像蠻多台灣的爵士鼓手老師,都還是奉他的演奏風格為圭臬,或要求子弟兵練習。那種輕鬆愜意卻充滿著Groove的演奏風格,聲音好聽又融合了Funk、Samba、R&B的律動,現在聽來還是感動不已。
網路上很多cover版,而因為樂手的偏好緣故,大多是貝斯、鼓手、吉他手的致敬,在鍵盤的部分,難度其實很高,主要原因是作曲者Dave Grusin本身就是一位一流的爵士鋼琴家(詳見張凱雅老師的專書),而要了解這種音樂語彙與聲響,沒有足夠的爵士鋼琴與和聲訓練,硬要抓出來並能流暢彈奏的難度是很高的。別人不說,我們當年的採譜版本,在今日看來可說是錯得誇張,但是接受過完整的爵士樂訓練後,就能掌握這樣的聲音,以及在融合爵士樂,甚至當代的節奏藍調、靈魂樂等流行樂風格中,鍵盤手或編曲者都會大量運用。
所以請容我們先提醒您:本曲的採譜與理解難度相當高!應該也無法一次看懂,但我還是盡可能地解釋一番,有面對面的上課或講座機會,更可以跟大家分享。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標題所寫的,Dave Grusin用了相當多的複合和絃(Polychord)與共同音轉調(Modulation by Common Tone),所以簡單來說,旋律聽起來好聽,節奏輕快跳躍,但和聲無論如何就是掌握不到......
藉此我們也可以了解融合爵士樂的其中一種作曲方式,總之一切都是高段數的運用,加上節奏的切分與各種調式互換概念還沒有建立夠的話,以原本所知的樂理常識會相當捉襟見肘的喲!
曲子的架構是Intro(前奏) - A - B - A - B - C - D - E - F(前奏) - G(吉他solo) - H(吉他solo結尾) - I(鋼琴solo,C段的擴充版) - J(前奏) - Coda
第三到第四小節也差不多,只是用調式互換的bVII和絃F再接到IV/3和絃C/E(請參照「那些靈魂唱腔的底盤,都有著共通的運作軌跡 - 循序分析《To Make You Feel My Love》與《Someday At Christmas》兩曲」一文)。而整段四小節在進入主旋律後,就是從G大調3音B音開始的旋律,而碰到第一個和絃Am7,就有9音的“複合感”出現,聽出來了嗎?
進入B段的旋律在第一小節轉調到Eb大調上去,在第二小節旋即又用切分重音(Kicks)將調性轉回G大調,而EbMaj7在這裡也正好是G大調的bVIMaj7調式互換和絃。
(這位韓國貝斯手彈的是對的版本!)
至於B段第二個和絃開始到第四個和絃為止,就是專輯版跟現場版不太相同的地方,依據專輯版,就是加了一個從Mixolydian借過來的“假裝IIm7 - V7”,但其實是Vm7 - I7 (I9sus4),然後又跑回Vm7 (Vm/7),所以很多cover版會直接彈EbMaj7 - Dm7 - F/G - F/G - C - Am....
但是如果你看現場版影片(最上方)正好掃到Dave Grusin在演奏鋼琴,然後也知道他是爵士鋼琴家,會發現現場版有點不一樣,尤其是B段第三個和絃到第四個和絃,貝斯手彈的是Ab到G,而Dave Grusin的右手動作是(分子的地方):Gm/Ab - F/G,我的耳朵聽起來是有上聲部的移動的,也就是很像是subV7 of G7,但又沒有b7音,硬是要分析的話就是AbMaj9#11接到G9sus4,要說是Bb/Ab - F/G也可以,但是這就是我說的「複合和絃」聲響。
而Dave Grusin在這裡的「連續技」是:Gm/Ab - F/G - Dm/C - C/A,C/A就是Am7,就又完美接回前一個段落的和絃進行囉!
再反覆一次AB段後準備要到比較朝氣蓬勃的C段時,就以IV - #IVdim - (Vm7 of G Mixolydian / IIm7 of C Major)借過去,而這裡就是很明顯的轉調到C大調了!怎說呢?因為全都都是在C大調裡頭的II - V - I或III - V7/II - II - V - I或加上副屬和絃的順暢進行與解決,最後再運用其中一個原來是三級Em7的副屬和絃B7,變成是SubV7半音下行解決到Bb7,準備接到D段的Eb大調去,而這邊Bb7的彈法其實是融合爵士樂中常見的掛留聲音,也就是要彈成AbMaj7/Bb,請注意鋼琴手與鍵盤手右手的琶音上行,正式記法的話則是Bb13sus4囉!
值得一提的是在後頭I段鋼琴即興時,Dave Grusin與樂團將和絃都擴充統一成一小節兩個和絃,比較好即興,跟C段有一些強力的切分重音(Kicks)縮短版不同,請明察!(我被呼嚨了二十五年 XD)
第二頁的D段與E段,感覺好像飛到天外去了!我會在後面加上旋律一併分析。
F、G、H段就是跟前頭一樣的和絃進行,但交由吉他手Lee Ritenour即興,而I段的鋼琴即興段落,前段有提到「擴充統一」的狀況,照著音樂聽應該很清楚。而鋼琴即興終止在跟B段一樣的AbMaj7/Bb上,這次就不再去D與E,而是走到J段準備接Coda結尾。所以第二頁跟第三頁反而不難,就是照曲式跑別跑錯了!
現在來處理本曲最「迷幻」的一段!先看D段,我把旋律一起寫出來更明顯,D段第一到第二小節,跟第三到第四小節,是對仗的,你會聽到「B-E」跟「A-D」兩個完全五度的音程構成旋律。而此時本文標題的第二個重點就要出現!也就是共同音轉調(Modulation by Common Tone)。
鋼琴手很常這樣做,他們會把右手的最高音先想好,然後運用一樣的音去配上不同調性色彩的和絃,專業手法上叫做「重配和聲」(Re-harmonization),在「和聲篇」一書的附錄中其實已有帶到。
現在請注意:B音是E大調的5音,E音是E大調的1音,卻也是C大調的3音,所以在鋼琴手的想法中,有種要跟上聲部旋律「對位」的味道,所以第一小節,是E大調的I級跟II級(EMaj7 - F#m11),第二小節是C大調的V級跟I級(G - CMaj7),這是第一句,鋼琴手用琶音演奏,F#m7跟G也就在隔壁。
再來第三小節的A是Bb大調的7音,D是Bb大調的3音,也是IV級EbMaj7的7音,也是A7sus4的sus4音,然後藉由A7sus4又五度解決回到D大調。是不是很神?四小節轉了四個調,就運用順階和絃跟屬主和絃解決的道理,重點是鋼琴手真的會這樣想,一個音可以配上不同和絃,產生更奇妙的聲響!
D段第二行也是一樣囉!等於是反覆這股「迷幻味」(E大調 - C大調 - Bb大調 - D大調),至於中間的B、D#dim、Db7都是經過和絃而已,貝斯手都有彈,當作完整和絃分析或貝斯手半音趨近都OK。
E段在節奏上更為有精神,因為改為Funk律動,同樣的爵士鋼琴家又開始玩一樣的把戲,然後譜成曲交給其他樂手合奏。一樣是兩小節為一句,然後四小節反覆一次,後面則延伸開來解決。
由吉他主奏的旋律已經寫出來了,所以很清楚都是下行的音階式旋律,而Dave Grusin配成F大調 - D大調 - C大調 - A大調,正好兩組小三度的兩個調性差距,而做法在樂理上的走法是C7 - FMaj7、A7 - DMaj7、G7 - CMaj7、E7 - AMaj7四組,都是屬回到主,甚至
後面E段第七小節開始則是從G7 - CMaj7繼續大二度下降,到F7 - BbMaj7,再到Eb7 - AbMaj7,然後運用旋律的半音下行,接到原曲G大調的五音D,也是V級和絃,只是用跟C段一樣的CMaj7/D(D13sus4)增加「現代感」。
但真正的秘密,還是在於爵士鋼琴手的訓練!!因為他們會想成複合和絃的另外一種變化,也就是又稱之為「Upper Structure」(上聲部結構)的概念,簡單說就是在一個和絃上疊一個三和絃或有時七和絃,可以更快產生延伸音(Tension)的效果,所以“祕技”有這樣的按法(是在打遊戲機嗎?XD):
比屬七和絃低大二度的大三和絃或大七和絃/屬七和絃的根音 - 比主和絃高完全五度的大三和絃/主(大)和絃的根音
「/」左邊就是分子,右邊就是分母,左邊就是右手,右邊就是左手,懂了嗎?
我在網路上做了一個慢動作版讓大家參考,你就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只是原曲速度快很多,一來你會抓不出來,二來你就算抓出來部分的音,還是不懂那個邏輯,而對正規教育訓練過的爵士鋼琴手而言,這雖然不跟一塊蛋糕(Piece of Cake)那樣容易,但也跟吃牛肉麵差不多了 XD
再把原曲跟樂譜多對照聽幾次囉!不過老實說如果你還沒有具備先前那些概念,看本文跟看樂譜再聽音樂,會像看天書,即便是天籟!
強烈建議對於這樣聲音有想學好衝動的讀者,找張凱雅老師上課吧!這由有經驗的爵士鋼琴老師帶,才能帶到那種高度喲!而如果你想知道Dave Grusin及他的偶像之一 - Bill Evans的音樂風格,除了閱讀凱雅老師寫作的「經典爵士鋼琴大師的音樂世界」一書外,以下兩張專輯,也能讓你漸漸習慣本文標題所提到的兩種和聲技法哦!
一張是Bill Evans的「Montreux II」,內有此類作曲名作《Very Early》,以及Bill Evans與爵士口琴大師Toots Thielemans合作的「Affinity」,裡頭都是這樣聲音的好聽作品,夢幻、朦朧...但其實都是有邏輯與方法的!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Dave Grusin
更多有關Bill Evans
更多有關GRP
更多爵士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