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是沒有語言疆界的,在流行音樂的領域裡頭,同樣的樂器、同樣的編制,你一定得知道「經典」

文 / 謝啟彬



這是德國一所音樂中學的的音樂會製作,一群年輕人的合唱團在老師的指導之下,演唱著他們老師的年代才知道的80年代Toto經典《Africa》

看著那些大叔老師們當樂隊的滿足表情,很明顯你就知道後面一大群年輕人面對這些曲子,就跟面對古典音樂一樣的感覺,都是他們出生前的曲子,但是老師們卻可以帶著他們認識經典

尤其他們的母語是德語,但是不會說「阿那是美國英文流行歌曲所以不用學」,而是 - 再次強調 - 學音樂是沒有語言疆界的,除非你是古典音樂主修聲樂需要知道義文、德文、法文...不然在流行音樂的領域裡頭,同樣的樂器、同樣的編制,你一定得知道「經典」(Classics) 

這也是我們在做的事,我覺得也是對華語流行音樂的未來有幫助的事,而不是只有緬懷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去而已



斯洛伐尼亞的阿卡貝拉大團,人聲貝斯真的有原曲黑人音樂的Groove,Gospel和聲也很準很棒

每次看這些東歐的「年輕音樂團體」花很多精力與時間,在做這些我們這些中年人口中的流行音樂經典,而且做得很好

我都想著:台灣人經常在藝術學習時進入兩個誤區 

1. 語言與文化不熟悉,跳過;老歌、非中文、非當下流行,跳過 

2. 非第一世界國家的民族或文化,就要具備想像中的異國風情,殊不知人家各類文化藝術都認真做好

這是莫斯科的一個樂團,你也會看到他們將黑人音樂吸收得鞭辟入裡,同樣不因語言而限制自我,而是知道該練的音樂是什麼呢!



附送一個烏克蘭Pub裏頭的樂團演唱,樂手的程度與素養很高呢!很Groovy





延伸閱讀:

2015年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到俄羅斯

玩黑人流行音樂需要有的「門檻」

各位未來的競爭者,你準備足了嗎?還是沒人告訴你真相?地球村長什麼樣子呢?

八〇年代的西洋流行歌曲,是一個把流行音樂當古典音樂編寫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