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曾是一個在官僚體系、繁瑣法規與社會風氣的多重擠壓下,盡力讓它活著的一朵花—台北爵士節不節?國際爵士營不營?

文 / 謝啟彬

(2019年注:這是2013年時寫下的兩篇舊文合併,但這些年來一直放在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舊棧沒有更新到新棧來。簡而言之,啟彬與凱雅2004年就創辦了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後來台北市文化局找上我們,希望將後面兩天的師生成果發表音樂會,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擴大舉辦,成為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節,而因為養國際性營隊的預算太龐大,我們答應與政府單位合作後,卻也因為預算結構與後來想要的方向不同,甚至由原本的合辦改為標案,所以愈來愈難辦,但我們還是為了營隊而咬牙撐下來,卻也種下了極大的財務缺口。

簡單說就是辦營隊的初衷,與為了留住營隊而去合作的節慶,兩者失衡了,但當時我們學不會控管與止血。

2014年最後一次跟台北市政府合作音樂節的部分後,2015年就由別的單位得標接手了,與我們不再有任何關係。我們也在撐完2015年最後一屆音樂營之後,宣布十二年來的計畫中止劃下句點,但我們家也就因為營隊預算赤字累積,加上缺乏行政人手沒有謹慎做好結案管理,因此揹上龐大債務、欠稅與人情,一直到這幾年才逐步還清。

很多人笑我們傻,很多看不下去的老學生“怪”(其實是不捨,我們深深感謝)我們為何ㄍㄧㄥ著不說?幾位外國師資與合作多年的音樂家們,也都持續支持與獻上溫暖。但事過境遷,其實就很簡單,我們撐下來了,也學了一課,雖然不是真的創業“成功”,也算是創業“失敗”的範例,更正確的應說是當時沒有想到,是為自己在創業的,但是真的就是學到很多,也知道再來該怎麼面對了!所以也就是各位看到現在的我們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這個關鍵字去新爵士棧查詢,當然十幾年來還有很多文字記載著當下的時刻,甚至不同的音樂家們後來也都由別的單位邀請過來台灣了,或我們受他們推薦邀請到海外去巡演講學等等,但是這樣應該很夠了,至少可以知道一下來龍去脈。

不是我愛提往事,而是往事影響了我們到今天,而我們都要繼續向前走~

用一段曾經邀請過的老師,也曾是我在國外學習爵士樂的主修老師之一,近日寫給我的信件段落當前文的結尾吧:

「It was really an emotional time to see all those people more than ten years after. And it made me remind that all of th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if you didn’t work so hard to organize those TISJA 15 years ago. So I wanted to thank you again for all you have done for that. It still lives in the heart of many people, and it even changed the life of many of them.」)



觀眾用手持攝影機拍的第一天晚上Walking Around

聽聽看這種PA,跟這種觀眾的素質,讓台上的演出者,能夠更盡情展現自我!這讓我感到很驕傲!!宏力小林哥真的謝謝你!十年不只磨一劍,我們已經磨了好幾百劍啦!哈!

第二天晚上同樣的曲目,結果讓台上的所有演出者,下台後還興奮不已,包含我、David、John、Alan、Rosario等幾位Front line,加上Joachim,因為大家玩Tradin'玩到後面還出現Break Time,提升到爵士更高境界!一群人在後台覺得好神奇,這個團隊竟然已經培養出這樣的默契了!

(Photo: Vincent Bai)

我所驕傲的是:我們在台北市的星空下,專注地演奏着高水準的音樂會!
我所感動的是:現場這麼多觀眾,卻都這麼地專注,聆聽着台上的音樂!
這就是我們!我們就是爵士樂!

有些人在乎的是名稱
有些人計較的是頭銜
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的人想要的
是真正的爵士樂
這也是我們會的!

爵士樂在台北,已經逐步擺脫了需要炒熱氣氛或high翻天湊熱鬧一般的氣息,可以更深入去聆聽演出者的內涵,由演出者本身的音樂性與藝術特質,以及彼此之間所激發的化學作用,將觀眾帶向各種不同的賞樂象限,尤其我們活動在戶外,更實屬不易~

(Photo: Vincent Bai)

某網友回應爵士節音樂會現場感想:真希望有連續三天不停演的場子, 現場最好也要賣點小吃跟咪魯啦~~~ XDDD

誠實的回答:

如果這種玩法,絕對不可能會有高品質的聆賞環境與高水準的演出的。

免費的戶外活動,自己帶食物來可以,現場賣吃的賣喝的賣一堆周邊商品,除非是付費的機制,入場有限制,不然就是一場災難而已。



但是現在在台灣,這樣辦活動變成主流,也能拿到更高的預算與行政資源後盾,因為政治人物與官府的思維,是為了「全民」,而不是特定的族群,或增加特定族群。

這是基本思維上的不同。

我曾經舉過例子譬喻,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來辦音樂活動,不管是爵士搖滾或是古典國樂或是舞曲電音,基本上上頭演出的「音樂家」,跟元宵節燈會的「花燈」功能是一樣的,也跟跨年晚會的「煙火」效果是一樣的。

這樣比喻乍聽之下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靜下心來想想,的確是如此。



我們不是「曲高和寡」的音樂人,我們有許多的實際辦活動經驗,也有參與許多國外經典音樂節音樂祭甚至與策展人開會的紀錄。

你要「熱鬧」,其實不難,但是就是做完驗收寫報告拿了錢走人
你要「方便」,其實也不難,開放招商攤位入駐就會有廠商付錢



更進一步來說,許多縣市其實是政府組織疊床架屋,法令多如牛毛
然後地方首長以促進地方繁榮,帶頭“突破法令限制”
講個最簡單的,為何你看不到我們在大安森林公園辦活動
可以開放攤商,可以進行販售行為,甚至可以跟車商談展車跟科技大廠談show girl...?甚至連音樂家們的專輯托售,都還得低調?

因為台北市有「公園管理法」的設置,然後公部門對於“承辦單位”找贊助與合作的限制,其實非常多,民主時代政府「防弊」的機制本意良善,但是對於實際在執行的單位而言,又要維持節目品質,擁有資源又受限,自然是苦不堪言…

所以要簡單做?其實也不難,成立公關公司依據採購法標案,標到就做,標不到就不管死活即可,根本不用考慮永續經營這件事。「有利可圖」才叫做生意,「圖利之嫌」通常是得不到的那一方喊出來的。


我的個人臉書不是開放的,所以我也不是啥網路名人
這些日子以來,承擔了非常大的身心壓力
尤其這個大活動,更是讓整個團隊得撐住,隨時保持最佳戰力
但是或許一些心情與心得的分享,能讓想關注的人看見
不是隨便拿來類比,或是天真地想著公平分配
事情就能做好的


今年的活動,真的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墨守成規」~
火都已經燒到屁股了
你還糾正我褲子沒穿好
更何況火還不是我自己放的
那還得真虧我屁股不怕火煉

當計劃趕不上變化
對策就得贏過政策

有些事情,為了要成全它,得遭受很多批評與誤解
有些事情的發展,不是直線的,一直都非常曲折


我從來就不一面倒怪政府,也很感謝許多給予協助的公務員
但是民粹、體系、制度與風氣,可能才是我們不斷在搏鬥的對象吧?

我們是用「守護最後一塊淨土」的心情,在維繫著TISJA的精神
可能來年,跟官方單位合作的可能性,會變小

我們也還是得繼續去努力找資源,發掘更多潛在可能
但是藉由這些經驗分享,讓更多人能明白
這跟在臉書上辦活動揪團,或是在小pub辦自high演出
是不同的,完全不同的等級


不管如何,我還是相信演奏的實力、能力與深度的
在爵士樂的世界中,無法隱藏,你有多少料,就是多少料
這是真實的音樂,也只有真實的人能跟真實的人合作
我會永遠記得這點~

這是一個,在官僚體系、繁瑣法規與社會風氣的多重擠壓下,盡力讓它活著的一朵花
花開花謝,這是播種的農夫常得接受的

感謝閱讀!四肢無力中~

(Photo: Vincent Bai)

用中文解釋、詮釋、溝通
「爵士節」,被官方單位或不知情民眾以公平原則
跟其他縣市首長以促進地方繁榮名義
不斷加碼不斷編列預算由公關公司搶標的
高度商業化市集化的「相同名稱活動」
或是擁有雄厚財力公部門與贊助商為後盾的活動
來比較或挑毛病,甚至我們必須“守法”
變成音樂人極不願意被稱呼認知的“廠商”...

用中文解釋、詮釋、溝通
「爵士營」,即便我們是最早開始規模也最大的一個
但是資源卻是最有限每年都要從頭開始找起的
也必須要想盡辦法找資源,去延續它的命脈
常還要被不知情的學員或學子,擺在一起比較
這不是哪個營隊外國老師比較多的問題
而是即便是「本國老師」所擁有的經驗與資歷與能力
都還得不斷自我證明給許多首度接觸爵士樂的年輕朋友看
或者,甚至要去解決許多“同樣講中文”的“老師”
所沒有看到或造成的問題…


然後演出的時候,腦袋裡頭塞滿一堆鳥事
身體疲憊不堪幾乎不聽使喚
上到台上,還是要讓台下觀眾覺得
台灣的爵士樂手,表現至少不輸同台的「外國爵士大師」~

所以,用中文的老師或助教,真的要比較“認命”
東西做好,是國際接軌
東西做不好,被罵的語言只有我們聽得懂
然後許多話不能直白地說,因為會被說成批評或相輕或風度問題
但是,真的在音樂世界中,根本就是靠音樂跟外文溝通
就是三秒鐘就可以見高低的事情呢!



每年的這個時候,就是「多工作業」ㄍㄧㄥ到極點的時期…
沒有力氣講話了,仍得一直講話(除了上課與溝通事務,白天還有記者會)
兩條腿很酸,仍得一直站著或跑來跑去
腦袋容量快滿,還是要繼續執行多國語言系統
時間已經擠壓,還是要再生出更多時間處理事情

這不是抱怨,別誤會,這只是告訴你
什麼叫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與資源裡頭,發揮最大效益」
這就是Jazz,不是嗎?


金句一:「法律就是,看你用哪個角度去看,從一個角度看感覺是有疑慮引人詬病的,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卻可能會完全解套且暢行無阻,然後就是兩個角度來角力,看誰贏而已」

金句二:「跨部門整合的關鍵在於,中文裡頭有太多對字詞的“詮釋”,每個部門對字詞的解釋與立場不同時,就會陷入多部門彼此角力的困境,這時候就要靠領導者的決策解套」

我知道,比起許多在藝文界努力經營的前輩
動輒二十年三十年的艱辛奮鬥過程
十年可能算不了什麼
但是十年以來,多少音樂人從TISJA出去
不管你認不認同,不管你熱情是否遞減
不管你是否覺得啟彬與凱雅的腳步太慢
沒有讓更多人更快嚐到風光的掌聲或甜頭

我只希望大家記得,每年營隊結束時
那種強烈地恨不得活動永遠繼續下去不要離開的感覺
因為我們,與爵士原力,在TISJA七天以外的358天裡
都是用這樣的心情與態度,繼續在撐著、在維持著
即便山盟海誓都可能有不再的時代
我們還是繼續選擇,「相信」(Believe ; Faith)



對現在18歲的大學生而言,十年前你們才8歲,小學二年級
對現在30歲的年輕人而言,十年前你們才20歲,可能還在唸書
這樣大家或許可以想像一下,這十年有多長~

TISJA,目標不是每個暑假的一個禮拜的夏令營
TISJA,像個學校,像個道場,像個聚會所
縱然學員來來去去,也有很多時候
超專業也超關心大家的外國老師們不在這裡
但是,啟彬與凱雅老師一直在這裡
爵士原力團隊也一直在這裡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
因為我們把這當做一個「認真學習」的管道
你要說這是個學校、學苑、育成中心、科系…都無妨
我深覺TISJA扮演的「功能」,遠勝過於「名稱」

在這個時代,「名符其實」很難,但是「名過於實」的現象很多
我們只希望,做好「實」的區塊,這是我們的態度~

我們對爵士樂,不只是喜歡,不只是愛而已
對爵士樂的熱情,也不是一段時間或一個假期而已
而是傳承給你那種「實」的精神
才是驅使我們堅持下去的原動力


也許有些刺耳,也許更為直接
也許這是十年下來,我們最明白的公開感想
沒有喝醉,非關情緒,但是我相信
我們有權利發表一下這麼多年來所面對的困境
以及埋在心中的感受~
很奇特的是,我還是希望上面這段,不要用中文講
不是因為我不熱愛中文,而是我希望大家真的能聽懂

活動結束後,在山中,一塊心中大石終於於晚間落下…
這種忐忑的心情,不知道有多少人懂?可以講給多少人聽?
又要有信心一切都會圓滿解決,又要隨時準備乘載風險與壓力
只能說,這回真的許多情勢無法操之在我
即便在自己的專業上,仍是交出了近年來最滿意的幾張成績單
但是民粹風氣、官僚體系、大佬政治與淺盤文化
真的是讓我這次親身經歷到全部,真是“精彩”!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

更多自己說說

更多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