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西洋流行音樂天后惠妮休斯頓,過世前留下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好歌,而她的靈魂唱腔功力,更是無人能及,四五六年級的朋友,一定無法忘懷她全盛時期,根本就是演自己的一部超級賣座電影「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當一般人都把焦點放在主題曲 - 其實也是鄉村歌曲重唱的 - 《I Will Always Love You》時,包含我自己在內,反而都更喜歡這首《Run To You》。
當然,該部電影就是個量身打造的「整合式行銷專案」,裡頭甚至還有包括《I Have Nothing》(也就是林憶蓮《傷痕》的創作與製作“靈感來源”)等,因為電影裡頭的片段都已經是MV了,總之包含監製也是男主角Kevin Costner跟導演,都很喜歡這首《Run To You》,而這首曲子的作者 - 也是美國流行音樂圈知名的創作搭檔 - Jud Friedman與Allan Rich,他們說這首曲子原本歌詞寫的是分手的情境,結果因為製片方實在太喜歡這首歌,打了電話給他們希望重寫歌詞以符合電影情境就好,所以說音樂都沒改,只有改歌詞而已。
而音樂的部分,又找來當時天王級的流行音樂製作人David Foster,整張原聲帶專輯都是以天后規格製作。而David Foster也很喜歡作曲者之一Jud Friedman的Demo編曲與鋼琴彈奏,又直接把他延攬進來為此單曲編曲,加上David Foster的品味,兩者搭配起來真的是完美!
怎麼說呢?因為David Foster的唯美與華麗風格,正與Jud Friedman的作曲與演奏風格有相同路數,都具備強烈的浪漫派古典音樂色彩,尤其是蕭邦(Chopin),以爵士樂的觀點來看,就是聲部間的水平移動(Voice Leading)跟轉位(Inversion)的巧妙運用,加上SDM的聲響經常出現,我們就來看看看答案應該是怎樣?
其實我還是要先說,採譜抓歌要自己做才好,先看答案的感受完全不同,即便我已經分析了!因為分析之後,看起來好像比較簡單,但是那個採譜的過程,才是真的學得到東西的地方,我後面會補述這段過程。
本曲是Ab大調,也就是因為這樣稍微增加了一些採譜的難度,因為在此曲中有很多下屬小調類型和絃的借用(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如果你此調不熟,遇到有Cb或是Fb的時候就會慌掉,因為Cb就是B,Fb就是E,同音異名的概念其實比較適合給絕對音感的人用,但是也因為這樣,絕對音感或古典訓練的人,經常不容易聽出和絃的變化與屬性的轉換。
Ab大調的順階和絃(Diatonic Chords)當然要先知道:
所以你看,要分析這種層級的音樂,你如果還在說我什麼調都只聽到多雷咪發梭...這樣你就進不來了,因為人家是在你很少用、不熟悉的調上演奏與發展的,就算是多雷咪發梭,也會有更多和絃的變形與轉位,所以還是要好好知道固定音名的和絃搭配調性,才是最聰明的解決方案。
曲式上是前奏(Intro) - 主歌(Verse) - 副歌前(Pre-Chorus) - 副歌(Chorus)再回到主歌 - 主歌前 - 副歌然後接橋段(Bridge) - 轉調上去大二度到Bb大調的副歌(Chorus 2),接到尾奏(Outro)然後結束。
前奏其實就是副歌,尾奏也是副歌的小變形,我們等等會分析到。
前奏與副歌的和絃進行,就是從Ab大調四級開始的IVMaj7 - IIm7 - V7 - I - V7b9b13/II V7/II - IIm7 - V7然後去主歌的I。如果你已經閱讀了我的「和聲篇」,V7/II(在這裡是F7)原本只有b13這個延伸音,因為它在Ab大調的「調性內」,所以主旋律不管是歌手或是電鋼琴的高音,或是絃樂的高音,都會去走Db-C這樣的Voice Leading,也就是F7b13-5,我的和絃進行寫法表示就是到5音就已經是原本的F7,所以就寫一個F7就好了!
但是剛提到蕭邦的影響,讓作曲者Jud Friedman加上一個b9音,也就是F7的Gb,所以這個V7/II就很有特色(應該也是很多爵士和聲老師喜歡提到此曲的緣故),因為是從F7b9b13,然後兩個聲部解決,一個b13(Db)解決到5(C),一個b9(Gb)解決到1(F),也是《Run To You》的一個“知名景點”。
至於Db/Eb等於Eb9sus4的掛留聲響,我在很多篇黑人音樂採譜分析文章與「和聲篇」一書中都有介紹到,在此就不重複,而編曲者做了很多Eb7sus4到Eb7的動作,可以很清楚聽得出來。
在分析主歌、副歌前與副歌前,仍然是要介紹《Run To You》的另一“知名景點” - 下屬小調類型和絃的借用(SDM),詳細的說明請參照「和聲篇」與官網文章,我只先列出四個最基本的SDM和絃:
所以主歌前四小節就是I-IMaj7-IV-IVm的進行,然後回到第五小節的I,在這樣的進行中,IV去IVm去I是非常容易辨認與使用的。而第五到第八小節,就是I到V7/V,然後接到IIm7b5再接到V7,這個IIm7b5不管是你視為V7的相關IIm7b5,或是SDM,都是很厲害的和絃接法,我跟學生說好像這邊突然“陷下去”,然後又浮起來的感覺。
Bb(9)/D雖然在和聲分析上功能屬於要解決去Eb7,但是電鋼琴手其實沒有彈b7音,也就是Ab音,所以這是一個Voice Leading的效果,尤其在加上了轉位(Inversion)之後,但因為他又彈到9音C,所以我用括號呈現。基本上我覺得這段真的非常“古典”。
而整段主歌最好聽的就是作曲者用了「Pedal Point」(持續低音)的方式,這在古典音樂(Classical)與福音音樂(Gospel)很常用,也是製作人David Foster自己很多其他作品,經常用到的手法,表示你必須具備這兩種音樂的深厚素養。第一到第四小節,就以Ab調主音Ab為底,上頭進行和聲變化,級數在前段有分析;第五到第八小節,則轉位成Ab/Eb - Bb(9)/D - Bbm7b5/Fb - Eb7sus4 - Eb9sus4 - Eb7。
可以分析成I/5 - V7/V/3 - IIm7b5/5 - V7sus4,在這部分的分母數字,代表的是該和絃的哪一個和絃音相對位置。有斜線的和絃或級數分析,其實代表著幾種不同的意涵,請參閱「和聲篇」。
進到副歌前之前的C7/E,就是後面Fm7的副屬和絃,所以是V7/VI然後以3音為貝斯,你要寫成Edim也算OK,但是因為電鋼琴有明確在右手彈出Bb-C-E-G的琶音(Arpeggio),所以我自己會完整記成C7/E。
副歌前(Pre-Chorus)其實也是很基本的原理,如果你瞭解了SDM的運行原則,即便和絃上有轉位,也會比較容易聽出來那個邏輯。所以這是個VIm7 - IVm/3 - I/5 - V7sus4 - V7然後接去副歌的IVMaj7,但是功力不足的人就會被轉位搞混,聽不出原始的聲音,而你要知道這是鋼琴手寫的曲子,就會比較容易了解那個“手勢” - 手指運行的走勢。當然加上了貝斯的聲音,就會很交響樂的感覺囉!
所以這邊我給個重點,其實Bbm7b5跟Dbm都一樣是SDM,而這首曲子中其實都沒有Dbm7(也就是沒有Cb)的聲音,頂多有點Dbm6的聲音,而Bbm7b5轉位之後,就是Dbm6,一樣,「和聲篇」有一課專門在講這個的喲!以下則是我的重點提醒:
Dbm(6)/Fb = Bbm7b5/Fb,接近段落結尾時因為都接到Eb7sus4,所以我寫成後者會比較「II-V-I」,IIm7b5也是SDM,其實彈看看就知道,這結尾非常古典音樂,可以說很蕭邦的鋼琴音樂手法之一。
副歌的二房與三房反覆就是接近段落結尾的,所以是Bbm7b5/Fb - Eb7sus4,主歌第七八小節也是;副歌前的第二三小節跟主歌的第三到五小節,則是VIm7 - IVm/3 - I/5與IV/5 - IVm/5 - I/5(都是Dbm回到Ab的解決),所以,知道樂理名詞還不夠啊!要知道在哪裡才是王道啊!
很硬的樂理分析,就直接會說SDM可接到Dominant,也可直接回到Tonic,但這一句話可以做出本曲這麼豐富的聲響,好樂理,不學嗎?
二房最後一個和絃是我多寫拿來表示的,其實Eb7#9b9/Ab是比較爵士樂的想法,但是古典樂的想法就是Dbm/Ab,Gb與Fb是Eb7的#9與b9,也是Dbm的4與3,因為是伴奏的旋律,所以我就括號了,不然這種華麗編曲各聲部都跑來跑去的,其實不需要全部都垂直來看,很多時候是水平運行的。
在流行音樂的製作與錄音混音中,很多事情都會因為求「對主角歌手最好的結果」,有些聲音或頻率或樂器會被mix掉,而受過訓練的鋼琴手鍵盤手,則會自己加延伸音(Tensions),所以我們過於執著哪個音一定有一定沒有,其實意義不大,這是在練耳朵學樂理甚至編曲技法,目前為止應該已經夠完整了,再要完全“一模一樣”,電鋼琴就寫成五線譜照彈就好了!加上九〇年代的製作,經常將貝斯的聲音Boost,變成特別肥厚深廣,很多人就因為這樣聽不出來,因為太低了,但是還是要跟貝斯手多交朋友,就比較能掌握動向。
橋段(Bridge)是原來接去DbMaj7(IV級)的位置,由Fm7(VI級)取代,可以醞釀出不同的推進力量,像這裡前四小節的貝斯就是一直半音下行,構成了Fm7 - Dbm/Fb - Abadd9/Eb - Bb/D,也就是VIm7 - IVm - I - V7/V,然後第五到第七小節反向上行繼續推進,變成了Bbm7 - Ab/C - Bb/D - Eb9sus4 - Eb7...,級數上就是IIm7 - I - V7/V - V7sus4,現在你知道轉位的厲害了吧?
而第八小節就是第七小節的整個移高大二度,用屬七和絃的推波助瀾轉調到Bb大調去,作法一樣,所以你自己要把Bb大調的順階和絃、SDM,跟前面的功課再做一次才行。
尾奏的時候,有更多細微的變化,主要是SDM的IVm除了可以是IVm6以外,也常用IVmMaj7(《龍貓》片尾曲就有),除了「和聲篇」中有專章介紹外,也可參考「小四還分成四種,味道不太相同 - Sub-Dominant Minor Chords的幾段好用即興樂句提供」一文。
第二小節為何看起來很複雜?其實是貝斯演奏動作的關係,貝斯的聲音先上去IVm的3音也就是Gb,然後又往下到F音,而絃樂有高音的「D到C」Voice Leading,所以整體來看第二小節前兩拍是由下而上Eb-Gb-Bb-D然後以Gb為貝斯,後兩拍成了由下而上Eb-Gb-Bb-C然後以F為貝斯,所以我記載得比較“龜毛”一點:EbmMaj7/Gb - F7b9sus4。
但是如果你要看成EbmMaj7/Gb - Ebm6/F可能還比較簡單,不過因為貝斯彈了Bbadd9的屬七和絃F7的根音(貝斯手的本能反應:五度下四度上),上下組合起來就變成「F7b9sus4」這個有趣的聲音,其實也蠻常在Jazz或R&B音樂中看到的,況且我是覺得到了高潮段落時,各聲部都在頻繁移動著,還是要看水平的運行比較“健康”些。
最後的結尾跟原來Ab大調二房的結尾,還有個小差異就是,Bb大調這邊確實彈出了Bb - Ebm/Bb - Bb的和絃進行,而Ab大調的地方在第二個和絃因為聽不到Fb,所以不敢貿然寫成Ab - Dbm/Ab - Ab,因為只有聽到Db在Ab大三和絃上,我就只有寫Absus4,這個結尾其實很“吉他”的掛留方式。
最後補充前文提到的「採譜心路歷程」:這是我跟一位吉他手學生,每週一堂課,持續前進四小節,帶著學生非常仔細的將和絃變化聽出來。我還是要非常憑著良心說,「凡使你痛苦的必讓你成長」
網路上有太多的懶人包,可以讓你以為自己會了,即便是樂理講解,其實這部分大概10分鐘就講完,但是耳朵沒有聽到的樂理就不叫樂理,只是數字與符號。我寧可帶著學生這樣‘痛苦掃蕩’,慢慢地耳力就會變強,也會聽見一定的規律。
這才是學習樂理的正面建設性,樂理不是有很多規定,然後你以為學那些規定就可以創作或演奏。樂理是增強自己的音樂能力,以及理解「原來還可以這樣做!」或「原來是這樣啊!」
直接看答案或給答案,那個成效實在是差太多了,一來學生以為自己會了,卻產生更多盲點,二來更是養成惰性與依賴的心態。
老師是幫你找出哪種方法會有效的人,而不是給你標準答案的人。
最後提供一則幕後花絮,是原作者Jud Friedman與Allan Rich兩人在一個頒獎典禮出來自彈自唱這首曲子,Allan Rich說了最前段提到的歷史,Jud Friedman也向已在天上的Whitney Houston致敬:
還有一個母女合音版給大家參考,這首曲子真的很不好唱,但是對即便是歌手而言,你還能學到的是:要唱成這樣的合音,只靠三度堆疊是絕對不夠的,你真的需要知道和絃是什麼?在哪裡?才可能做出Voice Leading(聲部間水平移動),以及和絃的重點支撐音。
延伸閱讀:
更多採譜分析
更多有關David Foster
購書連結 - 自家賣場
小四還分成四種,味道不太相同 - Sub-Dominant Minor Chords的幾段好用即興樂句提供
西洋流行音樂天后惠妮休斯頓,過世前留下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好歌,而她的靈魂唱腔功力,更是無人能及,四五六年級的朋友,一定無法忘懷她全盛時期,根本就是演自己的一部超級賣座電影「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當一般人都把焦點放在主題曲 - 其實也是鄉村歌曲重唱的 - 《I Will Always Love You》時,包含我自己在內,反而都更喜歡這首《Run To You》。
當然,該部電影就是個量身打造的「整合式行銷專案」,裡頭甚至還有包括《I Have Nothing》(也就是林憶蓮《傷痕》的創作與製作“靈感來源”)等,因為電影裡頭的片段都已經是MV了,總之包含監製也是男主角Kevin Costner跟導演,都很喜歡這首《Run To You》,而這首曲子的作者 - 也是美國流行音樂圈知名的創作搭檔 - Jud Friedman與Allan Rich,他們說這首曲子原本歌詞寫的是分手的情境,結果因為製片方實在太喜歡這首歌,打了電話給他們希望重寫歌詞以符合電影情境就好,所以說音樂都沒改,只有改歌詞而已。
而音樂的部分,又找來當時天王級的流行音樂製作人David Foster,整張原聲帶專輯都是以天后規格製作。而David Foster也很喜歡作曲者之一Jud Friedman的Demo編曲與鋼琴彈奏,又直接把他延攬進來為此單曲編曲,加上David Foster的品味,兩者搭配起來真的是完美!
怎麼說呢?因為David Foster的唯美與華麗風格,正與Jud Friedman的作曲與演奏風格有相同路數,都具備強烈的浪漫派古典音樂色彩,尤其是蕭邦(Chopin),以爵士樂的觀點來看,就是聲部間的水平移動(Voice Leading)跟轉位(Inversion)的巧妙運用,加上SDM的聲響經常出現,我們就來看看看答案應該是怎樣?
其實我還是要先說,採譜抓歌要自己做才好,先看答案的感受完全不同,即便我已經分析了!因為分析之後,看起來好像比較簡單,但是那個採譜的過程,才是真的學得到東西的地方,我後面會補述這段過程。
Ab大調的順階和絃(Diatonic Chords)當然要先知道:
所以你看,要分析這種層級的音樂,你如果還在說我什麼調都只聽到多雷咪發梭...這樣你就進不來了,因為人家是在你很少用、不熟悉的調上演奏與發展的,就算是多雷咪發梭,也會有更多和絃的變形與轉位,所以還是要好好知道固定音名的和絃搭配調性,才是最聰明的解決方案。
曲式上是前奏(Intro) - 主歌(Verse) - 副歌前(Pre-Chorus) - 副歌(Chorus)再回到主歌 - 主歌前 - 副歌然後接橋段(Bridge) - 轉調上去大二度到Bb大調的副歌(Chorus 2),接到尾奏(Outro)然後結束。
前奏其實就是副歌,尾奏也是副歌的小變形,我們等等會分析到。
前奏與副歌的和絃進行,就是從Ab大調四級開始的IVMaj7 - IIm7 - V7 - I - V7b9b13/II V7/II - IIm7 - V7然後去主歌的I。如果你已經閱讀了我的「和聲篇」,V7/II(在這裡是F7)原本只有b13這個延伸音,因為它在Ab大調的「調性內」,所以主旋律不管是歌手或是電鋼琴的高音,或是絃樂的高音,都會去走Db-C這樣的Voice Leading,也就是F7b13-5,我的和絃進行寫法表示就是到5音就已經是原本的F7,所以就寫一個F7就好了!
但是剛提到蕭邦的影響,讓作曲者Jud Friedman加上一個b9音,也就是F7的Gb,所以這個V7/II就很有特色(應該也是很多爵士和聲老師喜歡提到此曲的緣故),因為是從F7b9b13,然後兩個聲部解決,一個b13(Db)解決到5(C),一個b9(Gb)解決到1(F),也是《Run To You》的一個“知名景點”。
至於Db/Eb等於Eb9sus4的掛留聲響,我在很多篇黑人音樂採譜分析文章與「和聲篇」一書中都有介紹到,在此就不重複,而編曲者做了很多Eb7sus4到Eb7的動作,可以很清楚聽得出來。
在分析主歌、副歌前與副歌前,仍然是要介紹《Run To You》的另一“知名景點” - 下屬小調類型和絃的借用(SDM),詳細的說明請參照「和聲篇」與官網文章,我只先列出四個最基本的SDM和絃:
Bb(9)/D雖然在和聲分析上功能屬於要解決去Eb7,但是電鋼琴手其實沒有彈b7音,也就是Ab音,所以這是一個Voice Leading的效果,尤其在加上了轉位(Inversion)之後,但因為他又彈到9音C,所以我用括號呈現。基本上我覺得這段真的非常“古典”。
而整段主歌最好聽的就是作曲者用了「Pedal Point」(持續低音)的方式,這在古典音樂(Classical)與福音音樂(Gospel)很常用,也是製作人David Foster自己很多其他作品,經常用到的手法,表示你必須具備這兩種音樂的深厚素養。第一到第四小節,就以Ab調主音Ab為底,上頭進行和聲變化,級數在前段有分析;第五到第八小節,則轉位成Ab/Eb - Bb(9)/D - Bbm7b5/Fb - Eb7sus4 - Eb9sus4 - Eb7。
可以分析成I/5 - V7/V/3 - IIm7b5/5 - V7sus4,在這部分的分母數字,代表的是該和絃的哪一個和絃音相對位置。有斜線的和絃或級數分析,其實代表著幾種不同的意涵,請參閱「和聲篇」。
進到副歌前之前的C7/E,就是後面Fm7的副屬和絃,所以是V7/VI然後以3音為貝斯,你要寫成Edim也算OK,但是因為電鋼琴有明確在右手彈出Bb-C-E-G的琶音(Arpeggio),所以我自己會完整記成C7/E。
副歌前(Pre-Chorus)其實也是很基本的原理,如果你瞭解了SDM的運行原則,即便和絃上有轉位,也會比較容易聽出來那個邏輯。所以這是個VIm7 - IVm/3 - I/5 - V7sus4 - V7然後接去副歌的IVMaj7,但是功力不足的人就會被轉位搞混,聽不出原始的聲音,而你要知道這是鋼琴手寫的曲子,就會比較容易了解那個“手勢” - 手指運行的走勢。當然加上了貝斯的聲音,就會很交響樂的感覺囉!
所以這邊我給個重點,其實Bbm7b5跟Dbm都一樣是SDM,而這首曲子中其實都沒有Dbm7(也就是沒有Cb)的聲音,頂多有點Dbm6的聲音,而Bbm7b5轉位之後,就是Dbm6,一樣,「和聲篇」有一課專門在講這個的喲!以下則是我的重點提醒:
Dbm(6)/Fb = Bbm7b5/Fb,接近段落結尾時因為都接到Eb7sus4,所以我寫成後者會比較「II-V-I」,IIm7b5也是SDM,其實彈看看就知道,這結尾非常古典音樂,可以說很蕭邦的鋼琴音樂手法之一。
副歌的二房與三房反覆就是接近段落結尾的,所以是Bbm7b5/Fb - Eb7sus4,主歌第七八小節也是;副歌前的第二三小節跟主歌的第三到五小節,則是VIm7 - IVm/3 - I/5與IV/5 - IVm/5 - I/5(都是Dbm回到Ab的解決),所以,知道樂理名詞還不夠啊!要知道在哪裡才是王道啊!
很硬的樂理分析,就直接會說SDM可接到Dominant,也可直接回到Tonic,但這一句話可以做出本曲這麼豐富的聲響,好樂理,不學嗎?
二房最後一個和絃是我多寫拿來表示的,其實Eb7#9b9/Ab是比較爵士樂的想法,但是古典樂的想法就是Dbm/Ab,Gb與Fb是Eb7的#9與b9,也是Dbm的4與3,因為是伴奏的旋律,所以我就括號了,不然這種華麗編曲各聲部都跑來跑去的,其實不需要全部都垂直來看,很多時候是水平運行的。
在流行音樂的製作與錄音混音中,很多事情都會因為求「對主角歌手最好的結果」,有些聲音或頻率或樂器會被mix掉,而受過訓練的鋼琴手鍵盤手,則會自己加延伸音(Tensions),所以我們過於執著哪個音一定有一定沒有,其實意義不大,這是在練耳朵學樂理甚至編曲技法,目前為止應該已經夠完整了,再要完全“一模一樣”,電鋼琴就寫成五線譜照彈就好了!加上九〇年代的製作,經常將貝斯的聲音Boost,變成特別肥厚深廣,很多人就因為這樣聽不出來,因為太低了,但是還是要跟貝斯手多交朋友,就比較能掌握動向。
橋段(Bridge)是原來接去DbMaj7(IV級)的位置,由Fm7(VI級)取代,可以醞釀出不同的推進力量,像這裡前四小節的貝斯就是一直半音下行,構成了Fm7 - Dbm/Fb - Abadd9/Eb - Bb/D,也就是VIm7 - IVm - I - V7/V,然後第五到第七小節反向上行繼續推進,變成了Bbm7 - Ab/C - Bb/D - Eb9sus4 - Eb7...,級數上就是IIm7 - I - V7/V - V7sus4,現在你知道轉位的厲害了吧?
而第八小節就是第七小節的整個移高大二度,用屬七和絃的推波助瀾轉調到Bb大調去,作法一樣,所以你自己要把Bb大調的順階和絃、SDM,跟前面的功課再做一次才行。
尾奏的時候,有更多細微的變化,主要是SDM的IVm除了可以是IVm6以外,也常用IVmMaj7(《龍貓》片尾曲就有),除了「和聲篇」中有專章介紹外,也可參考「小四還分成四種,味道不太相同 - Sub-Dominant Minor Chords的幾段好用即興樂句提供」一文。
第二小節為何看起來很複雜?其實是貝斯演奏動作的關係,貝斯的聲音先上去IVm的3音也就是Gb,然後又往下到F音,而絃樂有高音的「D到C」Voice Leading,所以整體來看第二小節前兩拍是由下而上Eb-Gb-Bb-D然後以Gb為貝斯,後兩拍成了由下而上Eb-Gb-Bb-C然後以F為貝斯,所以我記載得比較“龜毛”一點:EbmMaj7/Gb - F7b9sus4。
但是如果你要看成EbmMaj7/Gb - Ebm6/F可能還比較簡單,不過因為貝斯彈了Bbadd9的屬七和絃F7的根音(貝斯手的本能反應:五度下四度上),上下組合起來就變成「F7b9sus4」這個有趣的聲音,其實也蠻常在Jazz或R&B音樂中看到的,況且我是覺得到了高潮段落時,各聲部都在頻繁移動著,還是要看水平的運行比較“健康”些。
最後的結尾跟原來Ab大調二房的結尾,還有個小差異就是,Bb大調這邊確實彈出了Bb - Ebm/Bb - Bb的和絃進行,而Ab大調的地方在第二個和絃因為聽不到Fb,所以不敢貿然寫成Ab - Dbm/Ab - Ab,因為只有聽到Db在Ab大三和絃上,我就只有寫Absus4,這個結尾其實很“吉他”的掛留方式。
最後補充前文提到的「採譜心路歷程」:這是我跟一位吉他手學生,每週一堂課,持續前進四小節,帶著學生非常仔細的將和絃變化聽出來。我還是要非常憑著良心說,「凡使你痛苦的必讓你成長」
網路上有太多的懶人包,可以讓你以為自己會了,即便是樂理講解,其實這部分大概10分鐘就講完,但是耳朵沒有聽到的樂理就不叫樂理,只是數字與符號。我寧可帶著學生這樣‘痛苦掃蕩’,慢慢地耳力就會變強,也會聽見一定的規律。
這才是學習樂理的正面建設性,樂理不是有很多規定,然後你以為學那些規定就可以創作或演奏。樂理是增強自己的音樂能力,以及理解「原來還可以這樣做!」或「原來是這樣啊!」
直接看答案或給答案,那個成效實在是差太多了,一來學生以為自己會了,卻產生更多盲點,二來更是養成惰性與依賴的心態。
老師是幫你找出哪種方法會有效的人,而不是給你標準答案的人。
最後提供一則幕後花絮,是原作者Jud Friedman與Allan Rich兩人在一個頒獎典禮出來自彈自唱這首曲子,Allan Rich說了最前段提到的歷史,Jud Friedman也向已在天上的Whitney Houston致敬:
還有一個母女合音版給大家參考,這首曲子真的很不好唱,但是對即便是歌手而言,你還能學到的是:要唱成這樣的合音,只靠三度堆疊是絕對不夠的,你真的需要知道和絃是什麼?在哪裡?才可能做出Voice Leading(聲部間水平移動),以及和絃的重點支撐音。
延伸閱讀:
更多採譜分析
更多有關David Foster
購書連結 - 自家賣場
小四還分成四種,味道不太相同 - Sub-Dominant Minor Chords的幾段好用即興樂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