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音樂」這個字的真正由來與代表性樂團 - 波爾瑪利亞(Paul Mauriat),就已經告訴你爵士和絃記號對古典樂的實用性與必要性

文 / 謝啟彬


我有很多本身是古典音樂科班訓練背景出身的學生,還在跟我學習爵士樂,以及廣義的“非”古典樂

他們都很相信我講的「和絃一直在那裡,只是古典樂裡頭用五線譜記載,一聽到要分析大家都覺得那是樂理,考試考過就算了;而爵士樂則是著重所謂爵士和絃的連接與記載,會在上面創造出新旋律,這種“遊戲”叫做即興」

換句話說用爵士和絃去分析古典樂本來就是可以的,不是可能的而已,就是不同記載方式的問題,而化成爵士和絃記號會讓你更聽出和絃走向與曲式架構

我們以前大學音樂系學管絃樂指揮法,英國籍指揮老師就會跟我們講解在柴可夫斯基或是莫札特的音樂中,哪裡有連續五度圈,以及這裡有一個副屬和絃所以要注意解決去哪裡之類的,受益良多



有一位也是老師與樂手(還是要寫演奏家?XD)的學生最近就很沮喪地告訴我:他跟古典同業很興奮地分享:這曲子的和絃其實是這樣接那樣接,然後譬如Jazz Standard的哪段其實就是流行歌曲的哪段也是古典名曲的哪段...常聽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講課的人一定不陌生

結果他說古典同業冷冷地回他一句:「那是你們發明出來的新玩意!」意思就是莫札特那時候還又沒‘’發明‘’爵士和絃,所以不該用爵士和絃記譜來想,而是要靠讀譜、讀譜、讀五線譜!而且這樣有“冒犯”之嫌云云...

說穿了,就是對於「工具使用」的差異而已,不是嗎?就跟早期的硬碟只有KB,再來變成MB、GB,現在是TB,而爵士和絃記號又不是只有用在爵士樂上頭,它只是讓大家很快看出和聲的走向與運行法則,在這點上比五線譜有效率許多



至於看著爵士和絃記號如何彈出正確聲響?那就是另一個反向的課題了!而我們就是一直在做這種“轉譯”“轉接”工作的教育者,這沒辦法速成,但是我還是一直要花很多力氣與時間去解釋說明,就因為本位主義跟傳統觀念的偏執,讓這份工作一直很不好做...

我覺得可能真的跟我五歲起喜歡音樂學音樂,但是一直要到大學才進入“體制內”古典音樂教育變成科班生有關,像我小時候,家父就很喜歡聽波爾瑪利亞(Paul Mauriat),因為很多他的朋友都喜歡,而這種在日本被視為輕音樂(Light Music)


其實輕音樂這個字又是被中文“害到”的名稱,因為日文的輕音樂是來自荷蘭文的「LICHTE」,字義上是「Light」,日文就叫「輕」,但我們在荷語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唸的科系,就是「Afdeling JAZZ/LICHTE MUZIEK」 - 爵士與流行音樂系,所以你在日本的高中社團也常會看到「輕音部」,也就是台灣講的「流行音樂社」

母校有字為證:


到了台灣,這個「輕」就真的變成比高下、被“輕視“、不入流、不嚴肅(Serious)的音樂了...



總之我當時聽波爾瑪利亞大樂團改編很多古典名曲,我就想說他寫給節奏組樂手,一定用爵士和絃記號才能溝通合作吧?事實證明如此,大家可以聽聽看,這種“不嚴肅的輕音樂”,早年一直是被古典音樂教授瞧不起的跨界音樂(Crossover),早就把這種音樂本一家樂理貫通傳承的概念實踐很久了!

你不要先入為主,你一先入為主,或是用字面與印象去看,你就永遠得不到你要的答案,除非你不想要真正的答案~



我最喜歡的是這段,法語香頌的改編,一天可以反覆聽一百次!這也是我從小學就知道,《Autumn Leaves》本來是法語香頌《Les Feuilles Mortes》而非爵士經典曲的由來,而爵士樂就是這麼兼具包容~







延伸閱讀:

原來莫札特應該當爵士樂手?而巴哈應該很富有?蕭邦、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與拉赫曼尼諾夫都是流行樂高手?

爵士樂就是很重視這種「什麼音在什麼和絃是什麼角色」,或是「其實這個和絃就是那個和絃」的概念

古典樂環境出身的音樂人,在學習爵士樂時很容易遇到的幾個問題

古典樂科班出身的人在學習爵士樂時容易出現的狀況 (影片)

要解決問題,得先承認問題的存在 - 同樣是音樂,跨界學習時都需要放下既定成見與原有習慣

如果可能的話,眼睛閉起來聽音樂吧! - 我的西洋流行音樂啓蒙David Foster

更多心得建議

更多有關古典音樂

啟彬老師行動教室 - 36堂課即興解密:和聲篇


http://www.chipinkaiyajazz.com/2018/11/36-practical-ways-to-devel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