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酷”嗎?~ 李康尼茲與泰德布朗四重奏(Lee Konitz & Ted Brown Quartet)布魯塞爾演出紀實(2001年)

文/謝啟彬


繼有趣的Misha Mengelberg三重奏後,在音樂院大廳的下一場演出,即是由大名鼎鼎的中音薩克斯風手Lee Konitz率領“同學”—也就是次中音薩克斯風手Ted Brown,加上年紀差一大截的低音大提琴高手Marc Johnson,以及超級鼓手Joey Baron(啊哈!)四人聯手登場,來向他們的老師Lennie Tristano致意,大家其實都很期待,因為Lee Konitz這麼老了,還能有幾次機會看到他的現場呢?當然,現場也是高朋滿座啊!

要寫下這場音樂會之前,就得先介紹他們題獻的主題Lennie Tristano,這位盲人鋼琴家一生錄音不多,倒是學生桃李滿天下,光這幾位大牌的不談,從歐洲跟美國本土,到處都有他的學生,Tristano的音樂風格也是自成一派,簡單說來就是在四○年代晚期時,把Swing風格跟由Charie Parker帶起的Bebop風格總結起來(他曾與Bird表演),再借用歐洲古典音樂的嚴謹法則,運用比較理性的態度來重新處理爵士樂,狂放的感覺少了些,通常的情況是管樂組在前頭構築即興,甚至是你吹我也吹的同步即興,節奏組則大多安安分份躲在後頭。

而這派最有名的還包括於原有的Jazz Standards上重新譜寫新旋律,他的學生亦都擅長此道,雖然Bird跟Dizzy也這樣做,可是Tristano的旋律譜寫則像巴哈的音樂線條一樣較綿延不斷,選的音也極有趣,有更多刻意編排引用的法則,這點跟傳統Bebop的句型對比較大、短句子比例較多等特色就蠻不一樣的。,雖然日後他的學生都大量參與所謂Cool Jazz或西岸爵士的運動,但他出身於芝加哥、在紐約任教,個人覺得Tristano的學派應該是被獨立看待的,在國外大家亦都是傾向這樣的說法,可不要被粗糙的爵士入門書籍分類誤導,認為這種音樂又是“要死不活”的“酷”音樂哦!


其實Tristano的大弟子Lee Konitz從來也沒叫過自己「酷派」的薩克斯風手,他的聲音與手法都是獨一無二的,這都是拜他的老師所賜,在Tristano的教導下,每個人都要很清楚地知道他要幹什麼,每天花時間在聲音上下工夫,所有音階、所有練習都要由最慢最長音練起,所有和絃與音階的對應關係都不能取巧,演奏出來的音符不能是“廢音”(知道“廢話”的意思吧?),不求炫技等等,然而上課時老師又要把Bird及Bebop之前的即興採譜抄在黑板上逐首分析,激勵學生思考,這樣的學生還會不強嗎?我聽過Lee跟另一位演奏風格也是一家之言的Joe Henderson合奏,Joe吹一句Lee可以馬上憑耳朵記憶及時反應,呈現出高水準的競技互動;我也曾聽過Lee在歐洲時跟許多怪胎樂手合作時那股敢拼敢試的力道,叫他「前衛」甚至都不為過,這就是Lee Konitz,永遠不會被定型的音樂家。

那麼今晚呢?哈!Lee Konitz看來還十分地硬朗,出來談笑風生,他特別要求原音演出,所以即使連低音大提琴都不架麥克風,在這個每四年舉辦伊莉莎白國際小提琴大賽的一流演奏廳裡,四人合奏的音響在現場聽來感覺真是棒!舞台上的燈光還特別調得暗暗的,也許用意是可以讓聽眾更專注在音樂上吧?中音薩克斯風手Ted Brown的聲音,就幾乎是跟Warne Marsh系出同門,都是那種不太Tenor的Tenor,聲音比較扁些,跟Lee的Alto音色合起來,就是大家都很熟的歷史性音色,兩者的旋律線常是和聲式的,一人吹一部,幾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遵循著他們年輕時慣用的格式進行—先吹兩部的主題,再輪流即興,鼓跟貝斯就在後面乖乖小小聲伴奏,偶爾會有即興,然後在要回主題前,兩位管樂手就開始集體即興(Collective Improvisation),然而還是遵循著曲式及節拍的,便會造成兩條旋律線交錯並行的感覺,在適當的Chorus後再回到主題。

而他們所使用的曲子和絃進行("Changes"),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曲,如果是爵士音樂家就不難聽出來,所以新曲名是什麼,倒是不那麼重要,倒是在旋律上,就是那純正的Tristano School風格,常常特別去碰觸許多延伸音,如#11、b13、#9等等,而原本在Bebop中具備表情效果的轉音及裝飾音,在此都是特別寫好的,並且持續得較久,所以變得就不太容易演奏了。而在即興時,可以聽出他們運用了比較多的69和絃想法,聲音聽起來就比較不會那麼“黑”。


Lee Konitz的演奏一直是流暢旋律風格的代表人物,他的收放之間都非常自然,聽者會不自覺地被他帶著走,即使是大跳的音程,他都能以優雅的吹奏手法帶過,頗有「四兩撥千斤」的味道,而強調音程變化(三度六度、Pedal音型等〉更甚於音階上下行的風格,則讓我們見識到他變奏的厲害。他的臨場機智也是一絕,在一首以《Out Of Nowhere》為根基的Ted Brown創作曲開頭,兩位歐吉桑與兩位小朋友竟然各自彈錯曲子了!(曲序沒講好),原本是有點尷尬的場面,在Lee丟給台下的一句「Erase the bootleg !」而引起哄堂大笑後,便巧妙地化解啦!

而鼓手Joey Baron實在是調皮搗蛋,一首Warne Marsh的《Background Music》(根基於降A調的《All Of Me》)結尾沒對好,被康老先生消遣:「他大概還沒老到聽過這首曲子的年紀吧?」讓現場氣氛輕鬆不少,而Joey實在很爆笑,在Lee已經要往下一首曲子去,已經在給拍子時,突然無厘頭式地跑到前面來調整他的鼓組,害得台上大夥都故做跌倒狀呀!

Ted Brown就比較嚴肅些,他也寫了幾首曲子,算是交了幾首作業,尤其有一首68拍的Blues《Dig-It》演奏得蠻好的(Lee又開玩笑說不知是「挖下去」還是「數字」的破音字?),不過聽他們演出就暫時不求傳統爵士樂高潮迭起的強力解放感,曲子的格式都差不多,大家都中規中矩,頗有古典音樂會中常見的「全本莫札特」、「全本舒伯特」用意,感覺像是在欣賞一場典雅的室內樂演奏會。

幾首經典曲如《All The Things You Are》、《Body & Soul》、《Stardust》、《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等,也是遵循古法烹調,連Joey Baron都難得“安分守己”,在後面乖乖地用鼓刷打Hi-Hat,照樣十足搖擺,只有在一處鼓即興時,突然很戲劇化地衝出,帶給大家一個大驚喜,他的能收能放真是令人佩服,演什麼像什麼。而演奏一把全黑古董低音大提琴的Marc Johnson,也盡責地扮演好Walking的角色,在現場的原音音響中,感覺非常實在,偶爾的幾段即興也蠻精彩的,這些經典曲的進行還難得倒他嗎?


音樂會就在Lee Konitz最有名的曲子《Subconscious Lee》中結束,這首根基於《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的曲子可是樂手必備的哦!老實說這場演出有些短,已經晚開始了又早結束,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看兩位歐吉桑都還精神奕奕的樣子,不知是否是製作單位刻意要造成「Vintage」的意味?而滿場的觀眾想必也讓音樂家荷包滿滿了吧?今晚,沒有更野的Lee Konitz、沒有更瘋的Joey Baron、也沒有更衝的Marc Johnson,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而是能真的親耳聆聽到純正的Lennie Tristano School Sound原音重現,這已是非常珍貴的經驗了!


(2001年四月)



延伸閱讀:

大眾爵士樂欣賞講堂 - (七)承續咆勃的溫和與改進 - 涼派爵士與精純咆勃(講義大綱)

什麼啟發了Miles Davis?~30至50年代的一些知名作品與啟示(講堂講義大綱)

當代音樂教育家的典範,也教出許多不只是爵士鋼琴手的Lennie Trist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