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éline Dion的《All By Myself》編曲版之轉調中,了解為何你得熟悉什麼音在什麼和絃中是什麼位置的道理?

文 / 謝啟彬



本週忘了在哪個班有講,就是Céline Dion的《All By Myself》是由David Foster重新製作Eric Carmen的原唱版

然後他要求Céline唱到一個很高的音,就〝戲劇性〞地轉調到新的調去

原理就是你得了解SDM(Sub-Dominant Minor),這首《All By Myself》主歌,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主題旋律與和絃進行,副歌則是Eric Carmen自己延伸寫作的



開始調是A大調,最後一個SDM和絃是Bm7b5/F(或F6b5,較少這樣講)[一個大調的和絃中包含b6音基本上就是SDM],然後Céline Dion唱到F,也就是在Bm7b5/F上,也是A大調的b6;編曲者要她Hold住這個高音F,接著下DbMaj和絃,F就變成DbMaj的3音,就這樣轉調(Modulate)到新的調性Db大調去再唱幾次副歌,推向高潮

MV中這段音樂轉折在2:44~2:48處

所以說理解什麼音在什麼和絃上是什麼位置,是很重要的,遠比古典音樂系裡頭教近系調遠系調實用得多,這也是比較現代的作法,在爵士樂與黑人音樂中非常常見這類手法,不勝枚舉,當然這也是製作人David Foster的音樂創意

Netflix上這片很值得一看,裡頭包含上面提到的製作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