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你認為的「流行音樂」,在歐美甚至日本,都有這樣的傳承,不是你以為的"爵士樂都是老東西"

 文 / 謝啟彬


七八〇年代的美國流行歌曲,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舉枷」(台灣俗語,自找麻煩之意),但是這是負面的說法

正面的說法就是他們很用心、很仔細、會雕琢、會鋪陳,一段兩小節的旋律,用上六七個和絃,但是其實都是為了要增加豐富性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配和絃的編曲法被認為是「爵士」,但是,追本溯源來看,爵士樂中的各種配和絃手法從來沒不精彩過,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都已成為Standard

不是很多人原本想像的Jazz Standard,而是指那些被爵士音樂家碰觸改造過,或是創作運用,加上即興互動的版本


那些"和絃很多"的Jazz Standard,譬如《Sophisticated Lady》、《Prelude To A Kiss》、《Lush Life》,其實也都不是什麼Modern Jazz、Fusion之類的,而是Duke Ellington/Billy Strayhorn等人的作品,都是Jazz Standard,甚至像《'Round Midnight》也是,但是其實都是有邏輯可以學會的


而在本地,多年來就是被學習者以以下理由跳過:「太難了」「用不上」「好麻煩」...

但是時間推到一九七〇年代之後,我們必須要理解這些爵士樂手的「傳承」就進入到流行音樂圈中,不管是創作的樂理運用,或是樂手的調和能力,簡單來說,你認為的「流行音樂」,在歐美甚至日本,都有這樣的傳承,不是你以為的"爵士樂都是老東西"


像這首曲子《What Can A Miracle Do》的創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歌手Luther Vandross,共同創作者是爵士鋼琴手出身的Don Grolnick,原版是出自於沒人懷疑他們是爵士樂高手的Brecker Brothers「Back To Back」專輯

後代的人卻把他們都切開了 - Fusion、Jazz、Pop、R&B、Soul、Old School、Classical...

「學習」的正面意義,是拋開那些名詞與以為的分類,靜下心來了解來源與道理,才不會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甚至是學半套,"不會駛船嫌溪彎"(也是台語俗諺)

另一版本,同樣的由兩位創作者擔綱製作人

 

法國爵士樂手們對Luther Vandross名曲的重新改編版本(其實是Don Grolnick的版本),這就是「品味」的差別 - Good Bass Line、Good Chords、Good Voicings、Good Solo,而原本就是一首Good Song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