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簡單分析講解了一下平井堅的 《瞳をとじて》,並延伸到同樣是平井堅的《Gaining Through Losing》,以及Misia的《Everything》等曲

文 / 謝啟彬


凱雅老師在講的「飄出來」,尤其在備課與教課的時候,意思就是「聯想力」與「歸納力」 - 

聽到一個曲子的某個段落時,就會聯想起另一首曲子的某個段落

這就是「樂理」的意義啊!樂理不是拿來考試用的,也不是拿來吵說誰抄誰的

而是正面的去看 - 要固定這段旋律時,該用怎樣的螺絲?還是要用熱融膠?還是用三秒膠?或者是怎樣的螺絲加上螺帽加上支架的處理?

在建築上,就是「工法」的意思,在做衣服上,就是「剪裁」的能力,其實是很技術性,卻也能讓音樂千變萬化的原因呢!

音樂本來就會有重複與巧合,甚至英雄所見略同的可能性,但是有誠意的音樂家,就會運用「樂理」去修飾、去變化

而我們這種老師就是幫大家找出來 - OK,你看這裡人家是怎麼做的?而他的方法很相近,但是是這樣做,而她的方法又是另一種變形

一般人只能讓音樂「飄過去」,而我們會有系統地整理,讓「飄出來」的可以預測與變化

藉由測試基地一樓麥克風與網路攝影機的同時,隨手簡單分析講解了一下平井堅的 《瞳をとじて》,並延伸到同樣是平井堅的《Gaining Through Losing》,以及Misia的《Everything》等曲

大部分的人真的是聽不到旋律背後的和聲的,即便他學習了一些樂理,但通常只是入門基礎,耳朵都還沒辦法聽到,更遑論在流行歌曲中聽見或抓出和絃進行

簡單說就是耳朵還沒聽到的樂理,只是一堆記號或數字而已,腦海中還沒辦法建構「和聲的流動」這種概念

因為這不是大眾的聽音樂方式,而是屬於分析式、學習式的聽音樂方式,所以自然不能用大眾標準來自我要求,而要更上一層

我們教音樂這麼久,真的碰過太多還沒有建構「和聲耳」的學生,大部分人還是以能聽到旋律或重現旋律(所謂樂器演奏),就已經滿足

更加上很多人的樂理概念很淺薄,對於很多要用耳朵與腦筋去理解與習慣的音樂概念,都用想像中的文字認知方式在學習,所以總是出現很多誤會與迷思,甚至就是刻木求劍、瞎子摸象式的,以為自己懂了,或是輕視很多乍聽之下以為是自己知道的東西,但實際上卻不是

因為爵士樂手的訓練,是要對和絃進行與和聲流動,甚至和絃聲部極其敏感,才有可能於其上即興,所以我們勢必對於「聽到和絃」的能力,要非常強才行,也要用歸納與延伸的方式,把學生教會

坊間就是太多因為怕學生聽不懂或不願意練習,因而簡化再簡化的音樂教育方式,或是甚至所謂的老師自己,功力也還未臻,所以常常很心虛啊!

附註:平井 堅 『瞳をとじ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