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讓你明白古典腦與爵士腦兼備的好處 - 從分析拉赫曼尼諾夫到《All By Myself》 (影片)

文 / 謝啟彬




15分鐘讓你明白古典腦與爵士腦兼備的好處 - 從分析拉赫曼尼諾夫到《All By Myself》

原曲出自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主題

用爵士和絃記號,記錄起來會是這樣,其實就更清楚聽到和聲進行

在這組和絃進行中創作出新旋律,寫下來叫作曲,沒有寫下來叫即興

沒有接觸過古典音樂的吉他手,根據爵士和絃記號,就可彈出正確聲響

發問:為什麼作曲家們會知道這個和絃要接去那個和絃呢?是有什麼樂理規定嗎?

回到鋼琴鍵盤上,觀察手指動作即可明白,不管是五線譜或是和絃記號,都是為了記錄「動作」的「工具」

《I Believe I Can Fly》以及太多後世的流行歌曲,都大量運用了這樣的和聲變化(所謂的SDM, Sub-Dominiant Minor Type Chords)

「功能和聲」也是歐洲古典音樂中,累積了幾百年資料庫的重點

今日通稱為「樂理」,其實不分音樂風格都會運用

所以Eric Carmen把拉赫曼尼諾夫的旋律與和絃進行,加上歌詞變成了主歌,再延伸寫了副歌,就變成了流行金曲《All By Myself》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