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問:「老師好,我就是學吉他按格子的那種人,哈哈。我現在的程度還無法聽出和弦進行,就更不用說聽出編曲上的巧妙之處。對各個調式音階也只有非常模糊的感覺,比如說聽到很有異國風情的感覺,可能是Phrygian 之類的。如果純粹以音樂賞析的角度來說,要如何在音感尚未建立時更好地理解曲子呢?」
答:「1. 講堂是表定20小時,所以音感無法在第一堂講堂兩小時後即刻建立,請有耐心慢慢依照老師講的內容消化吸收
2. 教育類型的講堂跟看表演不一樣,如果老師只是講這個好聽那個讚,那就自己聽音樂就好了,在理解音樂家的美感(賞)前,需要先建構一些他們構思發展的平台(析)」
3. 播放清單或是聽者自己的實體專輯中,都請先多聽幾次,再根據老師講的故事與重點,再多聽幾次,保證你會聽出一些原來沒聽到的東西,「音樂賞析」就是這樣培養起(大部分所謂爵士樂迷或樂評人文字工作者,給的都是「賞」比較多,沒有能力做到「析」)
4. 所謂的「聽懂」並不一定表示是聽出這是什麼調式那是什麼音,或是要採譜抓歌之類的,而是原本感覺模糊的現在好像有點具體了,譬如說樂手們即興的順序或是與搭配樂手們的互動等,以及每首曲子想要達到的效果
5. 正如第一點所說,在接下來的表定18小時中,一樣的概念與類似的情境都會再重複,但是沒有老師「帶」,你聽起來感覺像是十張專輯幾十首曲子,但是老師會帶你「培養」,不管是美感也好,或是相關常識也好,培養需要時間,而非直接給一句評語就下定論要學員遵守云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