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99%對爵士樂有興趣的樂手或歌手,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 - 通常爵士樂大師或經典爵士樂錄音中的樂曲速度,都比自己能承受得快
所以要不是很快就跟丟了,不然就是覺得高手都很厲害,但是自己聽起來就呼嚕呼嚕,不知道是什麼音,甚至以為可能是什麼怪奇的音階,跟其他音樂都不一樣之類的
當然,要跟上大師們的腳步,自然就更困難了
所以你需要老師幫你拆解動作與慢動作示範,因為你的耳朵需要被訓練、腦力需要被激發,最重要的是習慣需要被養成
有時候如果你太過追求所謂的(原創)爵士樂在台灣,可能對於基本功的認知就不夠,所謂的基本功其實概念上很簡單,就是Jazz Standards要玩得夠好、即興要流暢精彩,爵士樂是一種在討論原創性或個人特色風格之前,蠻講究傳統能力的樂種,其實這點跟古典樂的環境很像
Jazz Standards不只有Autumn Leaves、Blue Bossa、All Of Me,其實還很多首,但是在本地對曲目的累積與溫習比較沒有那麼重視(東京就很明顯是必須知道夠多Standard的地方,對音樂人跟觀眾來說都是)
即便是這三首曲子,只要學對方向,你很快就可以從三首學到十首,然後甚至累積到三十首,而不是要表演了才來翻Real Book湊曲目數量,平常就要熟。即便是跟我學很久的學生,我也經常會溫故知新,要他們回頭複習同樣的曲子、同樣的道理,如果無法短時間改變環境生態,那至少可以從自我要求做起
《Split Kick》就是根基於《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的和絃與曲式的新旋律,即興時就是在後者的ABAC上即興,這是爵士樂傳統,練習這些“新”旋律,甚至樂手們的即興,也當然可以幫忙你更熟悉爵士語彙與此曲的和絃曲式
啟彬與凱雅常被不明究理的人“歸類”是歐派爵士,甚至歐派教法、歐式觀念...云云(只因為我們是第一個跟第二個到歐洲深入學習爵士樂的台灣人),我總是覺得很荒謬
因為這種爵士樂傳統,跟歐派美派日派泰派狂派博派根本沒啥關係,是基本功的問題而已,而我接觸到的所有國際上的樂手與友人們,他們的環境,以及他們的同儕、學生,甚至觀眾,就會具備這樣的認知
而我認為這對追求更高水準的爵士樂,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