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Grusin改編與爵士四重奏合奏之George Gershwin《Soon》採譜分析 - 從大師出手的重配和聲改編與爵士即興合奏學東西

文 / 謝啟彬


確診隔離第六日時,想要抓Dave Grusin在1991年時處理George Gershwin的《Soon》所使用的和絃手法,自然跟所謂Real Book版本有所不同,專業術語叫做「Breakdown」(破解)

命中率大概95%,還好,有跟凱雅對過,彈到爵士鋼琴常見的SubV7"移位"彈法,做了一些修正:

B13 - Bb13 Voicing上應是B A / C# D# G# / 到Bb Ab / C D G  (分母左手分子右手)

有時候鋼琴手會走再“辣”一點,就變成B13#9 = B A / D# G# D,不過因為即興的句子已經變成四度所以會有#9,其實B13也OK


前奏的時候鋼琴在第四小節有彈B13sus4的E,Voicing的話B A / B E G#,簡寫為E/B7,很快就跳去Bb13,四段後還會解釋

每次到了前奏最後或是每段C段要結尾時,都是Bb Pedal,所以上面都是不同的三和絃,這在爵士樂中也很常見,演奏主題時的C段跟豎笛即興時的C段,鋼琴手都是即興的Comping,上聲部三和絃都加不一樣,等於出招給豎笛手來即興回應


最後,其實有些Tension不用寫,因為像爵士鋼琴手標準的Voicing就是EbMaj13了(9代1、13代5),有些C7的9跟b9過渡我有寫,後來Dave Grusin在即興段落時喜歡彈C7#9b13我也有註明出來(“原版”或比較尋常的的版本就是Cm7),然後像B7跟Bb7標準Voicing也都是B13跟Bb13,而Fm7也都會自動加大9,Db7的話幾乎都是加上大9或是大13處理,因為是bVII7,而A7一定有#11是不用懷疑的(#IV7#11)

其他就還好了,A13#11、A7b9#11、BMaj9...而最後一次豎笛進主題時的C段有Eb7b13

最主要的是可以窺知爵士鋼琴大師在想和絃進行的時候,除了添加的和絃之外,確切的Voicing是怎樣的?這樣才能鼓勵學習者確實學好Voicing,才能讓曲子更有味道

我很喜歡這個版本的Outro,和絃為何這樣配這樣接?分析起來就是當豎笛到達Outro的時候,Eddie Daniels演奏了Ab的高音,這裡就是事先設定編曲好的了,鋼琴手Dave Grusion跟貝斯手John Patitucci彈奏了A/B,和絃上是B9sus4,而豎笛的Ab高音其實就是A的Maj7音也就是G#(你爵士和聲要好,同音異名的觀念要強),所以你可以想成是AMaj7/B,也就是正規寫法為B13sus4,整曲就是一直在強調各屬七和絃的13音,包含鋼琴的Voicing都是

但是你也可以對照Outro第一小節最後半拍搶拍進來的B9sus4,接到Bb9sus4,跟Intro第四小節的B13sus4接到Bb13,AMaj7/B其實聲音跟E/B非常相像,後者少一個9音C#而已,而我覺得豎笛與鋼琴與貝斯剛好高中低聲部,這樣的和聲真好聽!其實他也有SDM(Sub-Dominant Minor;下屬[IVm]小調類型和絃)的味道,想成bII以5音為貝斯,或是bVI的sus4和絃都一樣意思,因為都有B音,也是Eb大調SDM最重要的b6音(Cb=B)


Outro第二行也不難理解,就是I - #IV7(有添加一個b9跟原先的#11) - IVm7 - (V7/VI),但是G7#5其實又是F#9sus4的SubV7(所以這個版本Dave Grusin很愛用「降二代五」的和聲配法),然後F#9sus4又五度解決回到原調的bVIMaj7也就是BMaj7,也是SDM的一種,這樣你就可以充分體會這種「調式互換」(Modal Interchange,SDM就是M.I.的其中一種)在耳朵上「進進出出調性造成驚奇」的味道,然後結束在很有趣的D/Eb,也就是貝斯走I級主音,但是上面和絃留在VII大三和絃,有種懸而未決的感覺,這也是這些爵士鋼琴大師,非常會“玩弄”和聲配置的功力,以致於像Dave Grusin在強調用音樂刻畫色彩與氛圍的配樂界,也享有崇高名聲的重要原因


誠如凱雅老師說的,如果你只受過古典音樂的聽音訓練,你只能“硬抓” - 即便能力可以抓出每一個音,可是你不能夠知道爵士鋼琴手在操作上的實戰意義,這還是得懂爵士和聲與和絃配置,以及正確的Comping,這些都是即興出來的,只是事先這個鋼琴三重奏會有一個大概的和絃進行「方向」,然後就開始合奏與即興了,而大師們的聲響與美感,就是這樣從經驗中累積出來的

另,這不是即興採譜,凱雅老師已經要求多位學生不要寫下來,跟著豎笛跟鋼琴的即興同步演奏,而我補強的是Chords、Voicings跟Compings的部分

以下正確“發生”的和絃已經修正好,所以說認真學爵士樂不是照譜彈而已,你要有照譜彈的過程,但是透過這樣的向大師採譜,你就慢慢學會即興與合奏的技術




以下是Sher出版社的「Digital Standards Songbook」版本的《Soon》:



認真分析起來,最大的差別在於Dave Grusin的版本有重配了一些和聲,但是基本的走向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有些實際上在「下手」時會帶有他自己愛用的和絃色彩

原來比較接近蓋希文的版本,當然前面就是多了一段器樂樂手現在通常不演奏的「Verse」,另外就是A段原本Gm7 - C7也就是II級II-V(副屬和絃與其相關II級)的地方,作曲者改成Gm7b5 - C7,也因為這樣旋律就改了!這在蓋希文的創作風格中很常見,再來在IV級II-V(副屬和絃與其相關II級)處,也是又刻意改成Fm7b5 - Bb7,旋律再度更改,可以聽聽在《A Foggy Day》中或是《It Could Happen To You》(Jimmy Van Heusen)中,都有類似的手法

B段與C段則不難分析,只要你懂副屬和絃與其相關II級,以及III-VI-II-V等“Turnarounds”就能很快懂


而Dave Grusin主要的改編除了最前面幾段所分析的以外,主要就是在A段第二小節改成A7#11,然後接去Abm7 - Db7 - Gm7 - C7b9,A7#11就是Abm7的代理(副)屬和絃,所謂的#IV7,很多調性內的旋律經常會加一個這種和絃,效果很好,然後接去Abm7 - Db7一方面造成SDM(下屬小調類型和絃借用)感以外,也是Hard Bop時代很常用的「連續小二度II-V下行連結」

另A1的第七與第八小節則改成另一種走法F#m7 - B7 - Fm7 - Bb7,A2的第七第八小節則是比較傳統版本的Abm7 - Db7 - B7 - Bb7,跟原本的主題旋律也可以搭配得很好,但是擔任主奏的豎笛手,自然要有爵士樂的SDM sense才行,你會聽到Eddie Daniels在強調調性內的b6音,或是V7的b9、#9音,也是調性內的b6、b7音

還有就是C段的第四小節,Dave Grusin跟John Patitucci改用了SDM的bVII7,也就是Db7,跟New Real Book版不大相同,以及B段第五第六小節的走向有改變,主題時鋼琴手的和絃走法跟樂器即興時的走法不太一樣,前者是走Fm9 - /Eb - G7/D - C7/D(這裡鋼琴是即席Comping變成G7跟C7,但是貝斯手還是想Dm7),後者即興時比較偏貝斯手的意思走到Dm7,但是鋼琴手又自己添加了D7#9以強化接到Gm7去

而值得一提的就是鋼琴手在每次即興段落到了B段第七第八小節時,都會故意加強音樂性,以“假裝加速”的感覺去幫豎笛手Comp,或是自己的鋼琴即興也有,這是運用八分三連音的偶數等分(Sub-division)手法去達成的,用文字描述不如直接拆解示範更快


凱雅老師的學生張瑀真,有練起來兩個不同段落的鋼琴主題演奏與鋼琴即興,可以參考一下用耳朵聽然後練起來是怎樣的?而誠如前面所說,我補強的是原本應該彈在左手的Chords、Voicings跟Compings的部分,兩者合在一起就是原來演奏的版本

有些四度的句型,兩位老師在教課時會示範,這是比較Modern Jazz的思維,再解釋下去此篇採譜分析內容就又過多了!

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在實體上課時,老師用引導講解的方式來教,我相信很多人看文字還是會覺得霧煞煞,尤其如果你又是對於爵士和絃記號跟實際上鍵盤的音該如何對應還不熟悉的人的話

但是對我來說,還是一個很具教育意義的過程,因為你會聽到哪些部分爵士鋼琴家會事先改編、哪些又是在演奏的當下即興改編或互動的?這也是我製作這篇採譜分析的目的。其實所有我們做過的採譜分析,真要拍成影片的話,所需時間一定會過長,而且缺乏停頓下來讓學生或觀看者消化反芻的“暫停”,一下子大家會消化不良,甚至更糟糕的還會講風涼話說老師每次都寫很多很難(近年的學生已經很少這樣的了)

往正面想,這是用中文寫的也是用中文教的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