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音樂中總是能聽到很精彩的和絃連接與轉換,旋律的部分也得很熟悉和絃才有辦法掌握

文 / 謝啟彬



巴西歌手Mario Adnet詮釋自己的作曲《Fred Astaire do Samba》,很棒的三管銅管編曲


我對巴西音樂的觀點向來是:因為他們都已經把所謂的「樂理」,都內化活用了,所以你總是能聽到很精彩的和絃連接與轉換,當然這包含了原本古典音樂中的樂理,以及在爵士音樂中發展孕育的許多「用法」。旋律部分,也變成你得很熟悉和絃才有辦法掌握,不然你會“唱不準”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是所謂的律動,除了Samba/Bossa Nova的基本律動需要了解外,還有就是旋律的節奏性通常是很多人忽略的,只覺得順順的很好聽,但是他們就是很習慣反拍開始以及切分節奏,但是那都不是刻意反拍或切分,而是巴西音樂「旋律的節奏性」就有這樣的傳統,而蠻多人掌握不好的原因就在於沒釐清跟掌握到這點

簡單說來那種所謂的抒情與順耳,其實背後都有潛藏的律動在,而這些律動或稱Groove,不是你拿到樂譜或是用五線譜寫下節奏就立刻能掌握的,需要長時間的薰陶

我記得我的第五波線上課程介紹過十二首Bossa Nova的經典,但是很多講中文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會跟我分享心得,覺得比想像中難很多,我說這是很正常的,第一是因為大家對於和聲樂理還不夠熟練,第二就是節奏律動的把握,因為華人文化中的聽覺,主要是以聽旋律為主,但當你進入了巴西音樂或是較大範疇的拉丁音樂,甚至是爵士音樂或是黑人音樂等,那種「和聲與節奏會影響旋律」的重要性就浮現出來了!

Mario Adnet詮釋A. C. Jobim的經典曲《Desafinado》,很棒的管絃樂編曲


啟彬老師的《The Girl From Ipanema》專修教戰主題式線上工作坊再四人就達標可以錄製囉!線上參與或補看影片都可以,把握機會!更多資訊在下方的連結:


不要錯過這樣的工作坊!團班的同學可能會問:那我們的班以後會教到嗎?就算以後會教到,很多時候老師的課聽兩次以上並不會感到重複,第一方面是因為老師可能又講不一樣,二方面是你自己的程度又聽更懂了

我有跟不少同學講過老師自己的學習經驗:同樣歷史課的範圍,國中講過高中再聽一次理解的層次不同,以及很多我大學教過的學生,都是畢業幾年後才會跟老師回饋終於「懂了」的喜悅,很多我們的學生也是這樣的學習經驗,「一件事情」老師講過好幾次,已經經過實作與監督才慢慢懂了,所以才會有很多同學或學長學姊是學很久的

加上譬如像是凱雅老師團班的學生,有很多是沒聽過啟彬老師上課的,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會遇到同一首曲子或是同一件事情,不同老師會有不同觀點值得學習的歷程,所以也歡迎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