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路上很多人都說聽爵士樂就要聽黑膠才對?站在爵士樂教師給學生或聽眾的意見是...

文 / 謝啟彬


其實許多經典爵士專輯,都不需要真的用什麼超高音質來轉錄,這跟它們的歷史意義與音樂價值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當時出這些專輯時已經是灌錄成唱片,但我們的世代已經出現過很多轉錄不同音質甚至轉速都還會有點不同的CD版專輯,所以已經都聽到滾瓜爛熟,當然現在因為音樂線上串流化,所以你在不同網路平台就能聽到免費的音樂,這部分也有很多缺點,譬如過於海量無法選擇、以及很難聽仔細等,那是另一個問題在此不表

但是因為近幾年黑膠復興,所以很多玩家會收藏黑膠唱片,也甚至會“土炮”,用自己很得意高價收藏買到的訊源(就可能是比較早刻錄的唱片而非新版,所以當然很貴,在二手黑膠市場)來轉錄,然後去跟同好比較「音質」的差異性,這在香港的講法叫做「發燒友」

然而就音樂性上或是說我們在探討的音樂內容而言,「音質」並不是關鍵性的要素,幾乎並不會影響聆聽音樂,就學習上,至於就玩音響而言,那就見仁見智且各說各話了,有些賣家在賣的就是類似這樣的玩意兒,換言之,除非專輯原來的版本混音或是音質奇差無比,然後重新混音或用電腦處理過後才發現很多音樂上的細節,要不然沒有那麼大的差異,發燒友之間自嗨的噱頭而已

打個比方就好像某本善本書已經是孤本,或是失傳,然後被重新找到或是找到拓本或是什麼考古學死海古卷之類的大發現,這樣才有意義,譬如說誰誰誰從未發行、之前被壓箱或遺失的錄音之類的,但老實說,你不會因為找到Charlie Parker在哪裡的Lost Session,就赫然發現他原來不會即興?!或是因為Bill Evans有哪些錄音母帶被“重新出土”,才能學到他的Voicing技法,這些音樂內容在現有的出版品中不但已經完整,而且說實在的還“研究”不完呢!

這些爵士樂專輯都不是善本,他們都是一直在流通的出版品,但就是會有人把黑膠或訊源炒作成像孤本或善本一樣,不管是出版單位或是二手交易市場,我們以前在歐洲,就曾見識過極大的二手品流通市場,因為都是數十年以上的累積才會出現這種市場,在日本也是,在台灣的話,專門的爵士黑膠市場,我看到的幾乎都是流通品居多,對蒐藏家來說有其樂趣,但對學習者來說其實不需透過這種管道學音樂,大部分熱衷蒐藏的「玩家」還是會向海外買,不管是透過網路或出國搜刮

而重點是剛剛說過,音樂內容就如同文字記載,其實原本都已清清楚楚,如果你是要學內容的話,那可以不用執著在音質高不高清、唱片難不難買上

在音樂出版方面如果真的要找善本或孤本,那有個專業名詞叫做「靴子腿」(Bootlegs)或叫「風衣版」,就是樂迷偷偷用私人錄音器材錄下來的現場,然後在同好之間流通(靴子腿就是因為“藏”,風衣版的意思也就是穿件風衣進去並把錄音器材夾帶在裡頭),以前我認識一些性好此道的樂迷會拷貝這類CD給我,他們也蒐藏得很開心,我們以前在歐洲也看過一個德國廠牌叫「Jazz Door」,會將現場演出從主辦單位聘請的音響廠商混音台(Mixing Console)成音,集結成不同專輯壓製成CD販售,流出的來源自然是這些音響廠商或是音控師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