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1984年底一開始由英國音樂家們發起的援助衣索比亞飢荒行動,先是《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接下來是美國音樂家們的《We Are The World》,因為太多流行音樂天王巨星參與加上是Quincy Jones製作,所以知名度最高,但是首發的英國隊與愛爾蘭隊由Bob Geldof與Midge Ure發起,到後來仍持續各種人道與公益慈善活動,在搖滾音樂圈是為人津津樂道的義舉
這一系列席捲全球的還包括拉丁美洲的知名歌手們用西班牙文創作演唱合唱曲,以及法國及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的歌手攜手用法文創作演唱兩首合唱曲
同樣是英語系大國的加拿大,當然也要貢獻一首手牽手心連心的大合唱,所以當時已經爆紅的王牌製作人David Foster回到母國加拿大,跟五十位最知名的流行與搖滾與鄉村歌手們合作,這首《Tears Are Not Enough》完全就是David Foster最為人稱道的創作與編曲與製作風格,所以我們會在本週五的講堂中特別介紹,這在網路串流平台上都早已不見蹤影,只有Youtube還有
第一大特色是轉調 - David Foster就是加拿大版的Quincy Jones,他深知每位歌手的音質在哪個音域最能表現,所以我們會聽到他從Bb大調開始,第二段主歌轉到Db大調,第三段再轉到Bb大調,第四段又轉到Db大調,然後副歌留在Db大調
第二次的一二段主歌一樣是Bb大調轉調到Db大調,然後副歌留在Db大調,然後橋段整個又轉到A大調,然後又整個漸慢急轉直下回到Db大調的副歌然後不斷反覆結束
第二大特色是所謂的Slash Chords,這部分David Foster最擅長的就是持續同一低音的和絃轉換,然後還有轉位,這樣會讓曲子的低音非常流暢且有趣,彷彿是主旋律的對應聲部一樣,我覺得非常好聽,他後來也把這樣的技法大量用在Chicago、Celine Dion、Whitney Houston、Air Supply等眾多巨星的經典名作上,整個80年代可說是David Foster的輝煌期,雖然王者眾多,但他有制霸天下的感覺
本週五起開始來參加爵士原力講堂吧!這首曲子從我小學六年級反覆聽到現在超過四十年,是我跟David Foster的初次音樂相遇,但我十二歲的時候,應該是寫不出來前面那一大段音樂分析的哦!呵呵!
第二段影片是加拿大作曲家名人堂在2022年所舉辦的活動中,David Foster跟幾位當年的夥伴,加上更多新一代的流行樂歌手,一起詮釋這首公益慈善之作(有聽出來裡頭有兩句法文嗎? ^^)這種David Foster的知名和絃使用風格,我真心覺得沒有副屬和絃觀念的樂理建構或耳朵的話,這種斜槓和絃會不好理解,然後最慘就是給你大譜表照著音符彈,但是卻一點Fu也沒有
這是網友從日本壓製的LD中擷取並放在網路上的幕後花絮共分成三段:
一直忘了提,在《Tears Are Not Enough》中,除了不只加拿大知名而且世界知名的歌手外,還有兩位偉大的鋼琴家與鍵盤演奏家在裡頭合唱
一位是爵士鋼琴大師Oscar Peterson,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加拿大人哦!另一位是Paul Shaffer,曾長年擔任美國的「週末夜現場」與「大衛賴特曼深夜秀」樂隊領班,他也是非常知名的流行與融合爵士樂鍵盤手與合成樂器演奏家,一樣是在美國大放異彩,但其實很少人知道他是加拿大人
週五來聽爵士原力講堂David Foster專題吧!現場示範就很容易可以更快理解並學會運用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