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身為教爵士樂跟相關音樂的老師,我的教學經驗會比較豐富一些
而我也常常想去了解不管新學生或老學生的兩種問題:「為什麼學生原來不會?」以及「用方法教過了為什麼還是不會?」
會的話,當然就不用來學了,而有時候學生以為會的,卻是有問題需要修正的,這就是我說的「盲點」 - 就是因為有盲點,所以從學生端自己感覺不出來,要從公正第三方的角度切入,甚至直搗黃龍一語中的
另外一個就是跟醫生一樣:為何正常用藥的方式會沒有效?這時候當然要去審視或檢查學生的其他狀況,慢慢調整慢慢修正,所以如果沒有讓我教到,我不能保證你練的或是認知的是否正確,因為我沒聽到而已,就這麼簡單
我有一些吉他、貝斯、薩克斯風學生,其實不會看五線譜,每次我提供一些練習或是方法,他們會問「有沒有示範錄音檔可以聽?」如果是在我各團班的學生,上課的錄影就會記錄老師的示範,以及學生的嘗試,這時候除了可以回去臨摹外,當然也可以比較差異
我有另外不少學生,是很大宗常見的古典音樂科系畢業,現在也在教鋼琴的鋼琴老師們,有時候我發現他們剛開始在根據爵士和絃記號演奏時,感覺非常吃力,除了原來習慣五線譜大譜表外,其實有一個很多「已經會看爵士和絃記號演奏的鋼琴手」忽略的狀況,就是「鋼琴老師」類的學生,還沒辦法整合雙手跟爵士和絃記號
換句話說,因為原來都是看五線譜大譜表的,所以遇到爵士和絃記號時,通通都要從頭算起,所以人家四個和絃彈過去了,他們還卡在第一個和絃跟第二個和絃的連接上,因為已經打結了,萬一又遇上C調以外的調,這時候「鋼琴老師」類的學生經常還得移回C大調之後,找到和絃音,然後再移回原來的調...
這樣往往返返,效率當然不好,但是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會再把腳步放慢,教這樣的學生學會「記手指位置」,因為和絃連接通常不是原位接原位,而是會持續轉位下去,但古典音樂的訓練讓大家聽到轉位又以為是什麼6或64...其實不是這樣的,是固定的形狀就可以讓一個手指的音保留到下一個和絃,或是同樣手指換到下一個和絃的別的音
文字讀起來很繁瑣,但那就是動作而已,要學會「記動作」而不能看到什麼爵士和絃記號就從頭開始算,一個調中的固定和絃進行會了,其實另外十一個調也會了,但是鋼琴老師類的學生太容易嚇自己,其實沒有那麼難
基本的鍵盤和聲與手指移動理解了,再來進入加上延伸音的和絃,也就是所謂的「Voicings」,其實遠比學生想像得簡單多了,原本應該是手部動作與耳朵與腦子的同步動作,如果又因為不習慣看和絃記號而跳回視譜看五線譜大譜表,那麼,永遠都學不會爵士樂或是相關音樂的和聲概念與鍵盤技法的
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徹底去理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因為學生使用了他們原來習慣的,但卻在另一個音樂領域變成是無效的方式,所以事倍功半,效果不彰,因此找到正確的方法,以及找到對的老師,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資深一點的老師都會同理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協助進步,但是學生也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習慣,不能遇到困難又退縮回到“舒適區”或“安全區”
而大家也別再誤會所謂資深的老師如我們,都在教高級、進階的內容程度了,踴躍來上課吧!我們的學生什麼程度都有,也有很多鋼琴老師、吉他老師、貝斯老師、薩克斯風老師、歌手老師、口琴老師...
你大概會想:我學了這些教學生又用不到,學生幾乎都是學樂器學基礎的,所以先不用跟我們上課吧?但是如果問問我們的這些「老師」學生們,他們就是想增進自己的能力,也追尋他們喜愛的音樂,就會固定來充電、吸取新知,以及鍛鍊自己變成更全面的音樂人呀!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二方面蝴蝶效應讓網路科技更進步,啟彬與凱雅的學生現在有很多都不是居住在台灣本地的台灣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中國大陸人,他們每週透過視訊跟老師上課都學到很多,也有固定的進度與作業可以回饋,有很多時候這些境外的學生,反而覺得為何境內的學生沒有很積極來學習呢?我都會開玩笑說這不叫近鄉情卻,應該是沒有覺得有此必要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