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其實「樂理」兩個字,可以涵蓋的範圍很廣,小從基礎的樂理如認音高懂節拍了解調性,大到不同音樂類種會有慣用的手法
這個時候你自己跟不同音樂類型之間的遠近,就會影響你對樂理這件事情的態度
譬如古典音樂的聆聽者跟演奏家,對於美式音樂如藍調、爵士、黑樂等的和絃運用手法,甚至擴大到世界音樂的領域可能連根本都是不同的,這對很多人來說經常是很陌生的,因為原來習慣待的同溫層很少去講這些
而因為樂理在古典音樂教育的養成中,通常大量地以「考試」跟「演奏與理論分家」的樣態存在,所以我們會常常看到,有些人會對樂理感到恐懼厭煩,或甚至反感的狀況
講個趣聞:我有一位老學生在南部,有教授電貝斯,他說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初學者新學生(當然是大人),一開頭就問:
「你可不可以不要跟我講樂理,直接教我彈就好了?」
老師就盡可能地都以示範來教學,學生也沒做筆記沒錄音,倒也還練得起來,這是一開始的時候
直到有一次,老師為了要解釋這個音的效果,就順口講了「這是這個屬和絃的降9音」⋯
豈料學生馬上就反擊:「我不是一開始就跟你說我不想要知道樂理嗎?」
老師說:「我只是要告訴你這個音跟和絃根音之間的距離而已啊!」
「可是這樣我就要開始學樂理了啊!」
「⋯⋯」
你不要告訴我從台南開到台中有幾公里,你只要告訴我去哪搭車、要花多久就好
可以啊,但是下次你又忘記了還要來問我,而且你是要開車的,總得估一下油量夠不夠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