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iteflyte的《If You Want It》到山下達郎的《Sparkle》 - 繼續探索所謂Japanese City Pop受到八〇年代美式黑樂強烈薰陶的軌跡

文 / 謝啟彬


關於City Pop,我已經寫過很多篇文章甚至錄製過多段Podcast,春節假期回中南部跟兒子去看專賣底片老相機的店,裡頭也用黑膠唱盤播放著竹內瑪莉亞的音樂,讓我發現蠻多人復古都還“復”得頗徹底的,簡單來說就是看起來比我年輕的人,把玩的是我年輕時看過的相機,聽的是我年輕時那個時代的音樂呢!呵呵!這部分的資料可以從官網上的「City Pop」關鍵字點入即可得

70&80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特別是節奏藍調部分的成績單,就是日本80&90年代的流行音樂範本,日本「懷舊老歌」的部分在二十一世紀時,被美國年輕人以新名詞「City Pop」稱呼之,但其實我們該學會的是音樂真正的源頭,以及源頭的源頭,也就是「黑樂」

最簡單地說,你把同樣的旋律換成日文歌詞與唱腔,編曲配器一樣,如果沒有違和感,那就是囉!像Ray Parker Jr.這位吉他手暨歌手暨作曲家暨製作人,在八〇年代可是紅翻天,不過本地聽眾最能夠連結的,應該只有他幫電影「魔鬼剋星」寫過的主題曲吧?我則有教過他跟Herbie Hancock一起製作的《Ready Or Not》,Ray Parker Jr.在日本,被歸類在所謂的「AOR」,也就是所謂的「Adult Oriented Rock」或「Adult Oriented Record」或「Album Oriented Rock」,在中文世界的翻譯就是「成人抒情」啦!針對的觀眾比較屬於三十歲以上的族群

可以聽聽以下幾首曲子如《A Woman Needs Love》或是他幫New Edition譜寫製作的《Mr. Telephone Man》,正如我說的,你如果把主旋律的聲音換成日本人唱日文,那樣的感覺就對啦!像這樣的風格在J-Pop中就慢慢被定型下來成為「標準款」,也就是所謂的養分吸收與反芻之後再產出,所以像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不會說那叫「City Pop」,就是J-Pop裡頭很黑樂的部分,頂多就是「AOR」吧?不過這也是幾十年後我才知道的“分類”




Spotify上有日本網友將日本藝人受到影響的原始曲目都列表整理出來,我覺得重點不是在於懷疑誰抄襲還是被抓包之類的,你也很明顯可以聽到很多都是截取樂器演奏片段,以及類似的和絃銜接等等,重要的是編曲的Groove、架構跟配器上強烈受到影響,這才是我們教這些音樂最主要的目的

不過我個人的觀察是對於聽音樂的人來說,他反而沒有興趣想知道這些事情,而會去收集或者是追尋所謂City Pop裡面還有誰還有誰還有誰等等(我們當然不可能每一個人都知道),就又變成一種時尚流行的導向了

我們這種音樂老師教的是音樂性上面的運用,以及延伸聆聽,甚至學習等等,所以會帶進來一些歷史層面的介紹,但是卻又不是單純只有講日本流行音樂的歷史,而反而是整個黑人音樂的發展脈絡、傳遞路線以及百家爭鳴


不需要是我們的學生或聽眾,當聽到此曲前奏第一個吉他和絃與彈下去時,都會直接反射式反應,這不是山下達郎的《Sparkle》的前奏嗎?是的,像這種關聯性我們也不可能原先就知道,但是有人會聽出那些,有人會聽出這些,有些人知道一些曲子,而我們知道另外一些

這種Niteflyte的《If You Want It》在1979年就出版了,當然《Sparkle》的後面就發展成別的樣子,也摻入了其他山下達郎喜歡或學習過的音樂,譬如之前講過的「每小節最後一個十六分音符是下小節和絃的搶拍」曲風

而我也還想講的是,光從發行年代來看不一定準確(很多網友鄉民喜歡查證來看誰先誰後),因為被發行的錄音作品,有的是先錄後發,有的是後錄先發,甚至有當年沒收錄幾年後再補成Bonus Track的,譬如最近我也在介紹的《Footprints》,原作者Wayne Shorter先錄音,但是他的那張專輯1966年的「Adam's Apple」比較晚發行,而Wayne Shorter另一個當團員的團就是Miles Davis的第二個五重奏,他們也錄製了《Footprints》,但是比“原版”晚,卻又比較早發行,像這種狀況屢見不鮮


而現在網路太發達,人人都可以傳資料到網路上,所以也就有樂迷把山下達郎跟吉田美奈子的翻唱版本《If You Want It》挖出來了,這就是當初這些日本音樂人大量吸取西洋流行音樂奶水的證明

影片回應也就有人開玩笑講(啟彬老師大概也會這樣講 XD),當初吉他手山下達郎覺得第一個和絃這樣彈不錯,所以兩年後他就用這個彈法甚至這種節奏,寫出《Sparkle》了!(其實一樣,光看錄音出版年代也不準,搞不好山下達郎1980年就寫好了但是要直到稍晚才有錄音機會甚至發行機會)


有些線索很明顯,有些則否,像《Sparkle》的第一個吉他和絃與彈法來自《If You Want It》就算是比較明顯可以聽出來的,但像《Sparkle》整曲的Groove,又比較像我寫過的另一個主題「From 《Rescue Me》 to 《King Cockroach》 - 同樣在每小節最後一個16分音符搶拍,及類似80年代該曲風的曲子


Rufus/Chaka Khan的《Ain't That Peculiar》的Groove節奏型,就是前者的原型,也是類似「同樣在每小節最後一個16分音符搶拍」的Groove,不過Rufus/Chaka Khan的的版本也是改編的,此曲的原唱是1965年的Marvin Gaye,《Ain't That Peculiar》其實是一首12小節的Blues For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