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流行金曲背後真正的創作者Barry Mann & Cynthia Weil - 不是因為懷舊,而是想找出音樂元素上的脈絡線索

文 / 謝啟彬



以我自己長年深入鑽研美國當代音樂史的角度來看,先撇開黑白種族的紛爭與立場,所謂的「經典流行歌曲」其實是這樣的黃金組合“勝利方程式”:

白人作詞作曲家完美運用歐式調性和聲的銜接組合與漂亮旋律


黑人歌手與樂手的感染式唱腔與即興能力,當然這裡頭有很大的北美洲藍調養分

從諸多的Jazz Standard其實原來都是所謂的Tin Pan Alley Songs,格式上多為32小節的調性和聲與旋律,然後才轉變為爵士樂手與歌手愛用的即興平台,到流行音樂的許多歌曲,其實我們都只注意到詮釋者,但是翻看作詞作曲者欄位,多是白人作曲家,尤其是猶太裔

這點我在探討Jazz Standards的“來源資料庫”系列文章中,即介紹了多位猶太裔美國白人作曲家,當然也有非猶太裔的,也當然,也有非洲裔美國人(美國黑人的正式稱呼),但是比重上就比較傾向我所觀察到的如上(這部分我剩最後一位“大戶”Cole Porter還沒介紹)

最近因為爵士原力講堂的部分主題以及追溯R&B/Soul的風格傳承,我開始觀察到並順便整理這些作詞作曲家們,他們不是製作人也不是唱片公司高層,但是卻是這些人指定邀歌的對象,跟好萊塢的劇本寫作家一樣,這也是一項專門的職業



然後你就會發現到很多名曲的作者都是同一個人,或是同一組人,譬如本文先介紹的夫妻檔:Barry Mann & Cynthia Weil,他們也都是猶太裔美國人,我來幫你串起來一下:

《Just Once》、《Never Gonna Let You Go》、《Somewhere Out There》,這三首80年代的金曲就是夫妻檔共同創作的,有時候還會掛上當張專輯或單曲的製作人為共同創作者,因為一起發想一起修改,所以如果不講,你會以為《Just Once》是Quincy Jones寫的、《Somewhere Out There》是James Horner寫的、《Never Gonna Let You Go》是Sergio Mendes寫的


補充一下,《Never Gonna Let You Go》一曲,Dionne Warwick才是第一版原唱,此曲近年因網路音樂教育家Rick Beato的分析而翻紅,所謂史上最複雜的一首流行歌曲,因為轉調太厲害、和絃銜接太神奇,而他分析的是Sergio Mendes製作的版本,由 Joe Pizzulo與Leeza Miller合唱



仔細去聆聽這幾首曲子,它們的特色是不是都是極流暢的調性和聲和絃連結,以及很漂亮的轉調與橋段(這點是承襲自百老匯歌舞劇的作曲傳統,迪士尼動畫歌曲也是),以及悠揚優美卻容易朗朗上口、跟歌詞完美結合的經典作品呢?然後再交由那些男女黑人靈魂歌手們詮釋,加上黑人樂手與製作人通常都是背後節奏組的靈魂,如貝斯手、鼓手、鍵盤手等

Mann & Weil夫妻檔還有一首《Don't Know Much》交給Linda Ronstadt跟Aaron Neville合唱,同樣的作曲改了歌詞與標題,變成《All I Need To Know》給Bette Miller演唱,屬於一曲兩賣型,而很多是翻唱再翻唱型,也就是第一版很紅但沒那麼紅,換了新人與製作人就更紅了,都是因為挑歌又“往回挑”的緣故

其實他們六〇年代就入行寫作了,早期的作品很多,本地“中年以上”的觀眾可能比較知道的是他們幫「正義兄弟」(The Righteous Brothers)寫作的多首名曲,最有名的就是被用在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第一集”中,男主角與搭檔在酒吧跟女主角教官調情獻唱的《You've Lost That Lovin' Feelin'》,此曲在片尾的點唱機場景中又響起做為電影結尾


所以你能想像剛前面的八〇年代抒情金曲,跟這首六〇年代的抒情金曲,是同一組作者嗎?^^ 而Mann & Weil夫妻檔另一首原為The Drifters重唱團體創作的《On Broadway》,在1978年被爵士吉他手暨歌手George Benson再度重新詮釋唱紅,應該大家就比較熟悉

Barry Mann與Cynthia Weil也經常獨立行動、分進合擊,各自與不同的創作者或歌手、製作人合作,譬如先生Barry Mann還寫過加拿大歌手Dan Hill排行榜抒情金曲《Sometimes When We Touch》、美國歌手James Ingram的《There's No Easy Way》,有一說是Barry Mann比較著重在作曲,Cynthia較擅長作詞,但是兩人一起創作的話會互相修飾

太太Cynthia Weil跟美國歌手Peabo Bryson與另一位知名作曲家Michael Masser合作過《If Ever You're In My Arms Again》、跟超級製作人David Foster合寫過給Chaka Khan的《Through The Fire》,以及David Foster為電影「四個畢業生」所創作的《Love Theme from St. Elmo's Fire》,因為David Foster的演奏版後來比較有名,但是男女聲演唱版本Cynthia Weil也有參與,有另一個標題《For Just A Moment》



其他的作品可以聆聽我做的Spotify播放清單,我是音樂人,所以我不是因為懷舊的理由來整理這些,而是我只是很有興趣知道那種美式流行音樂 - 尤其是抒情歌曲 - 的“料理”,到底是“怎麼烹調的”?這背後一定有脈絡線索,也就是我開場時所提到的“勝利方程式”

這也解釋了為何八〇年代前的黑人族群,心理上與口味上會偏向黑人原生的藍調、節奏藍調、靈魂樂、放克樂、迪斯可等,也是一種族群認同甚至意識形態,而到了八〇年代這些黑人靈魂男女唱將紛紛成為天王天后後,跨越了原本的節奏藍調暢銷排行榜搶攻更大市場的流行暢銷排行榜,這些黑人會不被自己的同胞認同,批評他(她)們的音樂「不夠黑」,即是這個原因

因為太旋律性了、太抒情了、太拉長音了,甚至連造型化妝跟錄音混音都偏向白人聽眾“顧客”口味,如果你站在非洲裔美國人這端來想像一下的話,跟“真正的”黑人音樂比起來自然不夠黑,甚至連BET(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黑人娛樂電視台)跟黑人廣播電台都不會播,他們會這樣說

但是站在我們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的立場,我們只是欣賞這種“衝突”所產生的美麗結果與諸多經典而已,而我們也知道藝術就是一種各類人種智慧的結晶

像今天介紹的Barry Mann與Cynthia Weil夫妻檔,他們在全亞洲最哈美式音樂的日本,自然有很多人做他們的研究,甚至幫他們整理作品、拍紀錄片、製作訪談,甚至發行特別精選作品輯,日本人真的是整理控跟尊重專業的民族性


其實像第一個黑人作主的唱片公司摩城之音(Motown Records),裡頭的創作部門與錄音室樂手們,也是有白人與黑人啊!幫Michael Jackson寫出一堆超級暢銷世界名曲的Rod Temperton是英國人,專輯中許多傑出樂手都是白人,但是他們在黑樂中的技術了得也得心應手,成為專業高手

而你也可以知道當Quincy Jones能當上歷史上第一個在主流(白人)唱片公司Mercury Records擔任總裁的要職,而且原本大家看輕他只是個爵士樂手,他卻能不斷跨界音樂類型,在流行音樂界與影視配樂界都打下一片天,他會有多自豪了!

其實音樂人是最不會也不該有種族歧視的了,尤其是有爵士樂底的音樂人,根本就是已經實踐了世界大同的精神,永遠跟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朋友們交流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