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聽眾習慣了現今大眾媒體的傳播方式以及網路的簡單化“懶人包化”,就比較沒有辦法接受「得解釋兩層或以上」的導覽方式

文 / 謝啟彬


我們在教導欣賞與認識音樂的時候,所經常遇到的困境是:我們所介紹的這些台灣較少見的音樂類型,沒有辦法簡單歸類或是用一句話分辨或是「定於一尊」

所以如果聽眾習慣了現今大眾媒體的傳播方式以及網路的簡單化“懶人包化”,就比較沒有辦法接受「得解釋兩層或以上」的導覽方式

譬如說,藍調這個字代表的意思就至少有兩種「狀況」都是指藍調,但聽眾原來認知的跟老師要介紹的並不是指同一件事

或是所謂的Jazz Standards,有很多Jazz Standards原本並不是爵士樂的樂曲,但是卻「讓爵士樂手玩成了爵士樂」,這種認知就跟原本大家以為一首曲子應該就是一種樂風的概念不一樣,還需要再解釋一層才能得到真正的爵士樂代表性與意涵

所以很多人會說我好喜歡爵士樂,尤其是路易斯阿姆斯壯唱的那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就是只有一層的概念,如果想進一步瞭解爵士樂,就得再往上一層

而等到你上到第二層之後,你自然會理解為何「路易斯阿姆斯壯唱《What A Wonderful World》」只是一種初步對爵士樂的印象,甚至是一種美麗的誤會而已

你說那就個人投其所好各擁其所就好了,幹嘛那麼嚴肅認真呢?我的想法是藝術教育與藝術推廣教育反而不能太媚俗,當然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態度,我們在教課時也力求幽默輕鬆與生活化,但可不能亂教或是譁眾取寵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