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人的獨特味蕾 - 東泉辣椒醬、大麵羹與“隔間肉”

文 / 謝啟彬


對第二故鄉是台中市的我來說

我要來證明「東泉辣椒醬是台中人的必備佐料」是對的!

大麵羹講過很多次了

只有台中市人才知道


炒麵加辣椒醬這件事,從我隨父母剛搬到台中

就讀居仁國中時就見識到了

當時福利社的炒麵,是裝在塑膠袋裡頭的

所有同學(男生為大宗)就拼命加辣椒醬

所以整“包”麵又紅又辣又油...

大家就這樣當做早餐吃


配上要用尖頭吸管刺破的袋包冬瓜茶肯定都是糖精

(一不小心就會刺破包裝兩端然後漏掉那種XD)

下課的零食,也賣一種現在就是關東煮天婦羅的食物

因為是魚漿,又是用竹籤插著的,國中生就稱之為

「熱魚」,等於是熱狗的魚版,但是不是真魚,也比較淡

當然,東泉辣椒醬也是給它擠得滿滿一塑膠袋都是

我是真的沒有看過其他地方有這樣吃辣椒醬的啦!

連買個水煎包都要用一根很長管子的擠醬瓶(現在已經絕版看不到了)

“打針”進去讓內餡充滿東泉辣椒醬啊!


另外還有一個很獨特的“隔間肉”

我是嘉義人,算是南部人吧?

但是我也住過台中,現在住台北

之前的確有在想隔間肉跟肝連有什麼不同?

果然根本一樣!都是豬的橫隔膜那塊肉

的確在台中要切這種小菜,都叫「隔間肉」


但是其實北部很多叫法,也是南部人北上打拼或定居後傳下來的

北部叫肝連,我記得南部也叫肝連,黑白切裡頭

但同樣也是南部的台南,講的香腸熟肉我就沒聽過了

會不會只有台南市這樣叫?


另外,還有一個是很常混淆的「粉腸」

嘉義或嘉義傳上來的黑白切小菜粉腸

是那種粉紅色的,像香腸的做法但是更軟的「昏錢」(台語)

但是黑白切小菜還有一種粉腸,是豬小腸剪了加薑絲醬油膏吃

那叫「昏等」或是「昏等啊」


關於「肝連」為何會到了中部變成「隔間肉」?

讀過許多書、參考過許多資料,似乎都沒有確切的來源說明

不過以前有次我跟我爸討論的時候,倒是有個蠻合理的推測:

因為以前台中市比較文教區,各級學校多,早期外省籍老師與公務員也多

雖然省政府在南投的中興新村,但省議會在台中霧峰,台中市區也有很多省府機構

我們猜想是因為以前族群融合期間,外省媽媽到菜市場買肉

豬肉攤販原本也說是「肝連」,但不知道典故的話會以為是豬肝就不買

但是本省籍的豬肉攤販又一時間不知道「橫隔膜」的中文怎說?

就以示意的方式 - 就好像房子隔間一樣 - 把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肉

叫做「隔間肉」了!手寫的品項告示也這樣寫,中文字比橫隔膜好寫 XD

肝連也是指位置,連在肝旁邊的肉;隔間肉也是指位置,介於胸腔與腹腔間的肉,真是一種豬肉,各自表述啊!

以上真的是推測囉!因為我真的去問過一些小吃店老闆與老師傅

每個人都說阿就中部人都這樣講,他們就跟著這樣講

像我跟我弟弟長大後在外面點餐時

我在嘉義童年的時間長,他在台中童年的時間長

所以我說點個肝連吧!他就會跟老闆講一份隔間肉哦!哈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