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音樂歷史中的資料庫已經龐大到你只要繼續鑽研或擷取,你就可以有很棒的音樂成果產生

文 / 謝啟彬



除了從前在大學與研究所有課選就來修修看的學生以外
我已經離開體制內高等藝術教育界好幾年了
所以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對音樂有興趣、想求知而來學習的

而我的想法很簡單,你對哪種音樂有興趣想了解?但又摸不著頭緒
那我的角色就可以幫助你,讓你走向對的路,走向你想前往的目標

但是有幾種狀況,還是會讓這個看似完善的教育過程產生波折
我的經驗累積起來,發現大致有四種:

第一種是一直停留在原本習慣的學音樂模式的學生
譬如經常提到的古典音樂科班出身的,以及來自流行、搖滾領域的
當遇到挫折時,就會一直退回去原來習慣的,無法前進,但也就卡住了
像這樣的學生要靠自己的轉念,一頓悟了他就會加速進步的腳程了!

第二種是之前都是自己摸索或是上網查詢瀏覽東看西看的學生
這種學生有一個比較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音樂養成需要時間
網路興盛之前我們稱這種叫做「教材控」 - 一直收集各種說法卻沒專心一種
更何況網路興盛之後什麼網站、什麼頻道、什麼論壇、什麼關鍵字一查⋯⋯
光過濾這些就來不及了,美其名叫好奇,其實是沒有定性,只是湊熱鬧而已

第三種比較少見,但我有時候也會遇到,有蠻多是我的學生當老師時遇到的
就是比較年少輕狂的那種學生,容易說大話容易嘴砲,或是有很莫名的堅持
譬如會說不需要知道樂理、要打破成規、顛覆音樂界、什麼厲害的都很爛
但是其實這種學生知道的東西很有限,卻因為像隻小鬥雞,大家不會正面衝突
不過我近年比較不容易遇到這樣的學生了,可能我也比較資深了

第四種其實是第二種的變形,姑且稱之為天真型或誤會型或信仰型
除了基本上就是根基於第二種的資訊搜尋與蒐集特性外
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基本功不足卻又迷信他認為是炫且新的東西
其實教爵士樂最常碰到這一型的,譬如看到很多音階名稱或理論名詞就嗨了
以為他聽不出來的音樂,都是那些他也不了解怎麼用的“新樂理”造成的

但是這樣的學生首先在音樂基本功譬如耳力鍛鍊與基本認知上有所不足
所以常把音樂當成數學來算、來代換,或迷信有秘訣、秘笈
通常這要老師示範講解得讓他心服口服瞠目結舌,學生才會“大夢初醒”

至於自己想要“做實驗”或是“創造新音樂”的,我就愛莫能助了
因為藝術是不能抹煞創意與動機的,而且很重要的是我前幾段講的
如果你已經是要做實驗音樂,或是你自信你的音樂要跟別人不同
那就去吧孩子!慢走不送,等你成功記得送老師一張專輯哦!
我本來是要教你如何開車玩特技的你卻一直去撞牆以證明牆的硬度
這樣就完全失焦且不符合我教育者的責任

最近說服一個學生要好好照我的方式練習,不要用他以為的方式繼續“實驗”
他給我的回答是:好吧!那我就先符合大多數人覺得好聽的那種想法來練
這又回到我第二段講的,宗旨是什麼的問題,我記得是想學自己喜歡的音樂
譬如你想知道哪位音樂大師是怎麼即興怎麼創作的?
我的方法可以讓你更趨近於那位音樂大師,照理應該讓你更開心才是

“符合大多數人覺得好聽的”?問題是你的想法與做法與實驗
任何人聽都會覺得這是不是彈錯了還是你不會?
對我來說像是
「我在Cm裏頭用力彈E這個音是想實驗這樣可不可以代換另一個音階?」
你真的可以省力氣省時間不用再實驗了,這已經跟地心引力一樣被證明與實用
而且音樂的發想與創意,其實還有很多很有趣的方法,老師會教,同學會練
也等待你慢慢去發現與驚覺「哇靠!原來我以為很難辦到的是這樣做的喲?」

真的在音樂裡頭泡很久的人,像我自己,泡了至少四十五年了
我們都不會說想要用什麼更新更快更炫的想法來“超越過去”“超越歷史”“超越時代”
正面積極的想法,是人類音樂歷史中的資料庫已經龐大到你只要繼續鑽研或擷取
你就可以有很棒的音樂成果產生,更何況音樂或歷史,總是風水輪流轉地運行著

我不知道我這樣講對不對?但是我覺得這是藝術跟科技不一樣的地方
科技推崇新與快,但藝術的本質不是舊與慢,而是回歸人性面
只是我們對普遍比較陌生的音樂類型,你還不夠理解”開發者”的人性面而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