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學習,學習藝術就是學自己原來不懂的東西;不要離題,離題通常就是因為想到自己懂的東西

文 / 謝啟彬


專心學習,學習藝術就是學自己原來不懂的東西
不要離題,離題通常就是因為想到自己懂的東西
藝術學習不是用討論的,而是靠累積的
就算討論也要切題,就不會失焦
多元的時代太容易失焦,即便守備範圍廣的老師也會疲於奔命
更何況守備範圍廣的老師其實反而是很嚴謹且自我要求的
我們不是包山包海,而是很多時候要教大家不熟悉的內容時
會先用大家可能比較熟的事物或人文去「觸發」「聯想」「比較」
但並不表示我們就要一直去講學生或學員原本比較熟的
重點是要教學生或學員原來不熟的,因為「硬講」就是真的很硬
有的老師只教他自己會的,有些老師教的他自己也不太會
上面這兩句可能是現在音樂教育市場 - 包含網路上 - 的現況

說到「離題」,我有兩個真實故事可以分享:

第一個故事是,曾受AIT(美國在台協會)邀請,在台灣各地演講,介紹爵士樂文化,獲得很不錯的迴響,很多邀請的承辦人甚至台灣與美國的AIT人員,都說連他們都聽得津津有味,覺得學到很多,也讓他們更理解美式文化如何影響全世界

有一次到台中演講,是他們的新聞中心,開放一般民眾參與,我在解釋爵士樂的生成背景時,提到紐奧良黑人們不一樣的生死觀,因為黑奴出身,即便後來解放黑奴了,但絕大數的黑人仍是處於社會中下階層,所以他們的葬禮當中會有一個慶祝的片段,慶祝死者升天,這在音樂術語上叫「New Orleans Second Line」,一方面是「3 in 4」的Groove影響了爵士樂與放克樂的誕生,一方面即興的段落也從此開始...

Q&A時間就有一位男性觀眾針對我剛剛講的內容疑問了,然後很明顯地就是不認同人死掉要“慶祝”這件事,因為儒家思想不是這樣云云...我只好跟他解釋中國古代也有「莊子喪妻,鼓盆而歌」的故事,但他還是聽不下去,我再跟他解釋基督教信仰裡頭也有「回天家」的禱詞,佛教也有去西方極樂世界隨佛祖修行的誦詞,都是類似的意思

但這位觀眾就開始侃侃而談他所知道的「西藏生死觀」......等一下!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在介紹爵士樂的歷史與由來嗎?怎扯到西藏去了?後來我學到有些人在這樣的場合,就跟網路上刷存在感一樣,是想發表他的高見甚至信仰或是討厭的,而不是想聽講師的看法,像這樣的我就愛莫能助了,而且換作是別的音樂類型講師,我不認為誰有那個耐性,去跟一位不認識的民眾講莊子、講基督教、講佛教的吧?

第二個故事也有點類似,但是更為尷尬,因為我們曾跟以色列耶路撒冷音樂舞蹈學院有相當程度的交流往來,也曾多次受邀到以色列三城巡演與講學(耶路撒冷、台拉維夫、海法),我們因此對等邀請不少很棒的以色列爵士音樂家與教育工作者來台演出與講座,所以跟以色列台北辦事處還蠻熟的

有一回我們因為邀請的團隊是很知名且資深的以色列爵士鋼琴家,以及其他的爵士樂高手們,還包含音樂院的院長與專任教授等,這些音樂人的藝術造詣都很高,也都是博學多聞之士,我記得至少有兩位博士級的演奏家

因為跟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的緣故,所以根據合約需要舉辦一些相關講座,這些以色列音樂家第一次來台,自然也期待能夠好好介紹「以色列豐富的音樂文化」,這時擔任主持與翻譯的我發現,有一群觀眾有男有女,大概三四人不等,舉手發問,一開始感覺開始還蠻切題,結果重心慢慢地移到聖經上去了......

講座發問的重心變成在討論猶八、利未人誰拿什麼樂器與祭器、大衛王的法律、聖物、經典...以及聖經詩篇與歌曲的一些出處甚至辯論等,這個在基督教裡頭本來就有很多種考據與說法,我們非信徒不可能知道那麼仔細(就算我印第安納瓊斯電影三集看過很多次也一樣 :P),但是我隱然發現,這幾位觀眾好像有在“踢館”的意味,因為有人在偷笑,有人一直引經據典,而台上的音樂家有幾位是博士或是資深音樂家,他們也回應得興致昂然,結果整場講座現場變成了宗教學術研討會,一般觀眾與我們愈來愈感到不自在

我只好抓機會搶到麥克風趕緊說,我們今年度舉辦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節,邀請以色列團隊來台演出與交流,是希望台北市民能夠感受到爵士樂的兼容並蓄精神,以及爵士樂如何能與世界各地的音樂融合在一起的驚艷與美好,聆聽他們的音樂不需要鑽研聖經,請大家放下心中疑惑,帶著你的好奇心來大安森林公園聽現場吧!保證精彩,這就是爵士樂最棒的地方!

其他有關「離題」的故事還很多,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兩個,因為在地民眾對爵士樂相對陌生,所以推廣者經常要以大家比較熟悉的角度,來先拉近距離,但是如果遇到上面那兩種的,真的是欲哭無淚

有的人一點就通,有的人卻愈點愈遠,實際學習操作上也是這樣,留在自己的同溫層與維持自己的成見或偏見,就沒辦法認識新事物,就算教育者能催眠你也沒辦法,我們沒有原力能控制心智程度弱的人,但我們想要「切題」介紹與分享,甚至能導引進入教育軌道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