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比你想像的還大,江湖上能人高手何其多,當然江湖郎中也很多

文 / 謝啟彬


爵士樂手就是耳朵要好、技術要夠、常識要足、反應要快

這是Wes Montgomery 1965年在荷蘭巡演時跟當地樂手的彩排片段

荷蘭隊是Jacobs兄弟檔跟後來在所謂前衛爵士界非常知名的Han Bennink

Pim Jacobs - Piano
Ruud Jacobs - Bass
Han Bennink - Drums

其實這個時期,爵士樂在歐洲已經發展了最少三十年以上,如果從1930年開始算的話,我是第一個去歐洲學爵士樂的台灣人,當我於1990尾端去到歐洲時,已經是他們非常成熟且蓬勃的時候了,我知道很多美國傳奇樂手後來定居在歐洲,或是經常往返歐洲的音樂與人文交流

甚至我自己的爵士樂老師之一也是定居在歐洲的美國人,而我在台灣的古典小提琴老師就是比利時人,他在我大學時候就分享給我很多精彩的音樂世界,他爸爸在故鄉 - 一個比利時的小鎮上就是個爵士樂團的團長,很多很厲害的歐洲爵士音樂家,是你從來聽也沒聽過的

但是因為語言的隔閡,我很難告訴習慣英語世界資訊的人,除了美國爵士樂壇以外,全世界很多國家的爵士樂都已經相當歷史悠久,像是波蘭、丹麥、希臘,甚至克羅埃西亞等等,也因為我住在西歐的交通要衝布魯塞爾,這個比利時的首都城市就是南來北往東去西回全歐洲的一個地方

像這種六七〇年代的歐洲爵士樂手,已經都是現在歐洲爵士樂壇的祖父級人物,或甚至已經過世了,這也是我常講說當你抵達一個本身爵士樂已經融入生活的國家或地區時,爵士樂就跟古典樂一樣,你如果不覺得在台灣聽古典樂是外來的,那麼你也應該能接受爵士樂也不是外來的、陌生的音樂

總之這段排練就是爵士樂手的日常,不是跟流行演唱會或古典音樂會一樣,譜發下去就開始視譜、練團與彩排、演出的模式


我們有很多外國樂手來台灣合作演出的經驗,當然也包括了到海外各地跟當地樂手合作演出的經驗,就是前面四個需要具備的條件

我記得有次在任教十幾年的實踐大學音樂系,美國姐妹校來交流,沒想到來的系主任是個爵士樂博士,薩克斯風手,當時我方系主任急call我,除了安排吃飯與接待外,他也到我的課來客座教大師班,我當天把凱雅老師找來 - 她也有在音樂系教爵士鋼琴選修 - 加上兩位學生鼓手與貝斯手


我們上課前十分鐘才見到面,想說可以先合演一首當開場,這時候我們四人加上這位美國教授,就說那就《Billie's Bounce》吧!然後就開演了,算是一種Jam相見歡、友誼賽的味道

系主任加上院長親眼見證,兩位都是古典音樂博士,兩人在台下的臉一臉驚訝,在下課後兩人迫不及待問我:你們事先認識嗎?我說沒啊!但是這是爵士樂手的日常,這只是“友誼賽”而已,講好什麼曲子什麼格式什麼調就要開始

兩位我的前同事 - 也都是職業古典音樂家與大學教授 - 由衷地說,這在古典音樂是絕對做不到的,我們一定得彩排幾次才行,我說我知道啊!我們以前也是古典樂訓練出身的,這樣的行為我們都做過上千次


但是爵士樂的能力就是剛剛你們看到的那樣子囉!這如果不是要有那種環境,就是要有那種訓練,然後就是要培養環境、加強訓練,而培養跟訓練的方法跟原來我們習慣的學音樂模式,是有差異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