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臉書一篇貼文的按讚有600個讚、60個讚、6個讚,有什麼差別?其實沒有
因為表示你貼的東西是冷門的,但是並不表示你貼的東西是爛的
多少以上算是熱門?應該要6000個讚以上吧?但是那至多叫做高人氣,並不表示高報酬率,假設是經營餐廳,只是表示你這家餐廳有一時的人氣,並不表示你每晚都高朋滿座或翻桌率高
早已停業或歇業的餐廳比開業的餐廳還要多太多了
所以臉書粉絲頁的功能只是一種維持最低能見度的平台而已,讓想要上課學習或參加活動的人知道有個管道可循
不用期待在臉書上要寫什麼精闢、很多人會轉載按讚的好文,我感覺不少人會喜歡看那種一篇就蓋棺論定、好像包山包海的文章,但其實可能只是因為標題先存後看而已。我們的文章都整理在官網上,而且有在學習的學生是優先受惠的,拍影片寫文章錄播客,是在補充得更完整,而不是宣傳、業配
知識性網紅在台灣要走知識經濟路線,終究是很困難的,第一個重點是你想傳達的知識,不是大眾覺得值得花金錢成本去取得的,好奇問問看的誘因大概佔了80%
第二個重點在於即時的互動跟藝術的學習 - 欣賞也好操作也罷,其實是牴觸的,華人世界比較流行直播然後抖內(Donate),然後就要跟超級留言互動還是回答問題等等,但是我自己幾年前做過連續九場直播吧?覺得網友端的知識如果不足的時候,你還得幫忙建構,因為要不是零就是歪的,根本就無法快問快答,就算你做得很綜藝也是一樣
所以我自己觀察在歐美的音樂教育或知識性網紅,也是很認真地一直推銷他們自己的課程或是產品,或是會有什麼平台或廠商贊助,他們的內容裡頭就得正大光明放入業配內容,不然他們拍片的成本怎麼cover?
另一種是Patreon機制 - 你固定小額贊助一位音樂工作者(或一個團隊),或是創作者會提出他需要多少錢才能完成一個計畫,譬如器材升級或是準備做什麼主題企劃等等,然後創作者有的會列出感謝名單,有的會不定期給贊助者一些Bonus,有點會員的味道,比較正式些,華人世界我很少看到有人用
單純憑Youtube分潤,又要滿足觀眾的要求 - 譬如要有多畫面、特寫畫面跟字幕或是點歌講解主題等,然後免費提供,這光製作的器材成本與時間成本就cover不過去了,還要加上講師本身的經驗累積與構思燒腦的過程,你要維持讓大部分是“吃瓜群眾”(看熱鬧的)一直關注你的頻道,很快就失衡了,變成要討好媚俗
另外還加上音樂類最常遇到的狀況 - 畫面愈滿看起來愈專業好像愈好,甚至還要即時顯示和絃記號(其實很多都錯的或前後不連貫),還要能看到鍵盤與手指(這應該是那種”手把手“的程度但很多人現在都直接奉送),還要有譜例顯示(但老實說光是在台灣很多人五線譜就不會看或看很慢),到頭來真的是失焦,因為原意是要學生提升耳力與技巧,至少以我教學的科目來說
有網友會說我拍得講得很好,只是要多看幾次,我心裡會想說難道你真的看一次影片就全會了嗎?如果是我看歐美含金量大的Youtuber,我也是要看好幾次啊!我還是內行人了,也是要思考與摸索,所以看影片是要得到什麼?一個答案還是一個方案?我自己拍片時因為對象主要是學生,所以都是後者,一個有效的方案
寫著寫著正好寫到兩個平台的狀況 - Facebook跟Youtube,所以我才會說臉書上的按讚沒有用,Youtube上的按讚才有用,然後,與其花心思花時間在搞一些花招名堂,我們早已很清楚我們在教在講的內容,是相當小眾且嶄新的,或是很多人看標題就以為他們已經知道了的東西
殊不知我們的切入角度與教育模式,真的只有實際碰到才能體會到,而且需要長期學習才會有效果,學生也才會有成就感與收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