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樂理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活用 - 拿坡里和絃(Neapolitan Chord, N6, bII )在古典音樂、電影配樂、動漫音樂、流行音樂、爵士樂中的運用與變化

文 / 謝啟彬


古典音樂在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拿坡里和絃多以第一轉位的方式存在,寫6就是Db/F - G7 - Cm,因為一堆拿坡里樂派的作曲家大量使用而得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浪漫派時期的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前面第三小節第三拍起為D/F# - G#7 - C#m/G# - G#7sus4 - G#7 - C#m,原本大多用在小調調性中


誰是拿坡里樂派的作曲家?先說拿坡里就是那不(布)勒斯,同一個地區兩個翻譯,原文都是Napoli,英文是Naples,但拿坡里六和絃的英文是Neapolitan 6,因為Napoli在古代是兩個古希臘城市Parthenope跟Neapolis,隨著歷史演進慢慢融合成一個城市,而Neapolis其實是新城市的意思,所以也有人稱拿坡里或那不勒斯為Parthenope(帕德諾佩),反正這裡是義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而拿坡里六和絃的英文為什麼寫成Neapolitan 6th Chords而不是Napolitan 6th Chords,就是因為原來的拿坡里學派是在那個新的城市誕生的


我知道的作曲家有史卡拉第、裴格雷西等等,還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這是一個從巴洛克時期準備進入古典時期的時代,而很多作品是歌劇、管絃樂作品與鍵盤樂器作品,而從這裡出身的作曲家與作品都風行當時全歐洲,所以對於和聲的運用上,自然對德奧的作曲家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在譜例製作上,先做該調的拿坡里六和絃進行,然後再附上鋼琴演奏的音檔,這樣會聽得比較清楚和絃到底在哪裡?而且該怎麼運用它? 



但慢慢演進到了十九世紀甚至二十世紀,就不一定轉位了,譬如最近電影院已經上映第五集(最後一集)的「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系列,John Williams創作的知名主題裡頭,在第17秒以及其他相同段落都有拿坡里和絃,用在大調中

Db - G7(13)sus4 - C




Alan Silvestri爲復仇者聯盟之美國隊長系列寫的《Captain America March》也用到了類似的手法,但是直接以bII/5回到I(影片之2:23處,Bb大調之Cb/Gb - Bb),也是電影配樂尤其是管絃樂常用的手法,也就是古典樂中所謂拿坡里和絃,爵士樂概念都直接講bII和絃的用法,很多六〇年代之後的創作曲很常聽到,電影音樂當然也是



 

爵士樂會視為是「調式互換」(Modal Interchange)的其中一種,也就是跟同根音的音階「借和絃」,bII或bIIMaj7是跟Phrygian(1-b2-b3-4-5-b6-b7)借來的,I-bIIMaj7或是bIIMaj7-I都很常見,J-Pop(包含蠟筆小新結尾Jingle與星野源的《恋》結尾)中很常用IIm7-bIIMaj7-I結束








另一種想法是SDM的IIm7b5再把根音降半音,就成了bIIMaj7,當作SDM用即可回到T或TS


Jazz Standards中,五〇六〇年代的爵士樂手創作會愛用bIIMaj7,譬如鋼琴手Tadd Dameron的《Lady Bird》、薩克斯風手Sam Rivers的《Beatrice》等,而像早一點的Tin Pan Alley時代作品《You Stepped Out Of A Dream》就運用I到bIIMaj7,然後把bIIMaj7當作是要轉去的調的IVMaj7,這就是常見的共同和絃轉調法之一種範例





所以講堂中凱雅老師講的是正確的,所謂的SubV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bIIMaj7 - I,一種是bII7 - I,後者是爵士樂與黑樂中很常用的「降二代五」,是屬七和絃,我有拍過好幾部影片與寫過文章解說了



其實「和聲篇」最後一篇有提到義大利增六、法國增六、德國增六,甚至拿坡里六和絃的現代用法,古代比較嚴格,都當作是Sub-Dominant用來接Dominant,聲音就比較限定,當然也很好認,現代的概念就是SubV/V - V7 - I(m),因為增六就是小七


我學古典樂與爵士樂或學什麼都很認真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