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不同版本的Pat Metheny Group《First Circle》,更看清楚台灣音樂生態的發展及需要突破之處

文 / 謝啟彬


台灣的音樂學習,通常是樂器導向的,也就是拉小提琴的就跟小提琴老師,彈鋼琴的就跟鋼琴老師,彈吉他的就跟吉他老師,打鼓的就跟鼓老師,吹薩克斯風的就跟薩克斯風老師,不管是從小學或是長大後學,所以我們這種老師的存在,在台灣是很奇怪的,教的是音樂風格、和聲樂理、聽力視譜、樂團合奏、音樂風格,甚至教的音樂都是針對所有樂器與歌手,有些方法與技術,學生們都說老師你們怎麼知道在我們的樂器上怎麼做出來的?我們都說因為學爵士樂的時候本來就是要去聽你的團友在做什麼啊!啟彬老師以前在大學的課叫做「爵士即興與合奏技巧」,所以爵士樂不是「好我們現在看到一堆和絃進行然後我們要想怎樣即興出新的旋律」那樣而已啊!


所以對古典音樂背景的人來說,啟彬與凱雅的教學比較接近在學校裡頭的樂團課與室內樂課,每學期會有不同的作品與主題,樂團課還可以細分為管絃樂團、管樂團、絃樂團、合唱團等等,以及所謂的大班課 - 和聲學、曲式分析、音樂基礎訓練(視唱聽寫)、特定樂器的作品研究、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等等,在我們以前唸爵士樂碩士的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五年下來也是類似的分課法則但是樂團課的比例最重,因為爵士樂主修如果沒有樂團合奏的經驗與必要知識的話,你等於還是不會,爵士樂訓練的重點就在於實戰,樂理就實踐在實戰中

而古典樂的訓練真的分得太開了,主副修與樂團課所學到的音樂作品,跟和聲課分析課學到的,基本上串連不起來,所以也就造成國人 - 因為一般人的學校音樂課老師或古典樂器老師 - 看到樂理就害怕,因為樂理感覺跟考駕照筆試、考高考筆試一樣,感覺都是很枯燥而且考過就算了,「術科(就是樂器演奏)比筆試(就是樂理跟視唱聽寫)重要」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也成為一種既定印象

所以,你看到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好像什麼都會教、什麼都在教,那是因為還要加上實務經驗,我們也在流行音樂圈工作過,所以很了解問題出在哪,而有時候有問題的人事物,不喜歡我們點出問題,因為會擋人XX,這種狀況太多了寫出來沒什麼營養,而真心想學習的人,我們就不分年齡性別族群背景,往往在看起來很像原來大家認知的樂器課、樂團課、歷史課,甚是賞析講座、主題講堂、大師班、工作坊的分門別類中,用「統合」在一堂課裡頭的方式來教大家想學的音樂,也認識更多新鮮的音樂


譬如Pat Metheny的這首《First Circle》,你去上吉他課好了,吉他老師最多只能教你吉他上怎麼彈?而我所知道的吉他老師,面對這種和絃進行與編曲,他自己都無法處理,所以為何我們的學生有很多是吉他老師就是如此,你去找鋼琴老師 - 不管是私人課或音樂教室、教小孩教大人 - 也是一樣的狀況,更何況這裡頭還有很多電子合成器鍵盤的操控技巧等,而鼓手貝斯手薩克斯風手等都是一樣的狀況

我現在說的是坊間,也沒有任何批評輕視之意,而是我們自己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你在一般「學樂器」的學習環境「很難學到這裡」,「很難學到這裡」跟「很難學到這種」有點意義上相近,像昨天分享的日本管樂團演奏Pat Metheny Group的作品,指揮或樂團指導老師自己都不會或甚至不知道了,在他的養成教育階段中,這不是管樂界該知道的事,那是“流行的”,但你去找流行音樂界的,一樣不會或不知道

而我是提琴、絃樂出身的(或者我根本不算正統古典絃樂圈的?只不過唸了幾年古典音樂系當過幾年樂團槍手得過比賽冠軍而已,呵呵),這種音樂,在古典絃樂界一樣沒人帶你不知道怎樣演奏怎樣詮釋?但是這已經是古典跟流行以外的音樂類型了,以台灣來講的話真的是冷門且稀有(比日本製造的冷氣壓縮機還稀有),而正如前面講到的,你想好好認識這些音樂,甚至吸取這些音樂的養分成為你自己創作的靈感與功力,當然就不能只有專注在自己的樂器上

這篇隨手打下來的感想文,不是要跟你討論什麼念藝術科系的入不入流或是能不能玩音樂賺到錢謀生之類的,這通常很容易歪掉,只是想花多一點篇幅跟大家說明,尤其是不在所謂“既定音樂圈裡頭的愛樂者或想學習操作的樂手,當你想「學音樂」時,首先你當然要「學好樂器」,但是當你學了樂器之後,不要窄化你自己的視野,這世界上有太多優秀的音樂創作者,是你還不認識的,他們在原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體制與整體環境,其實是一直不存在的

就算是爵士樂好了,Pat Metheny/Lyle Mays的作品也是你「一開始無法想像這是爵士樂的爵士樂」,而這首曲子在1984年就誕生了,跟蘋果電腦的誕生年份一樣,當你今天已經很習慣iPhone、iPad、iMac、Macbook Pro又出了幾代又幾代的時候,歷史依舊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發展著,像這個致敬版本是阿根廷的一位音樂人Manu Sija,在2012年用分軌錄音的方式一個人完成所有此曲的演奏錄音,以致敬他的偶像Pat Metheny Group

如果你覺得好好聽,那我今天這篇文章就沒有白打,也希望能告訴你,認識這種音樂與其他你未來會碰到的更多音樂,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努力著,也希望更多人不再對我們感到陌生或難以親近,期待你的行動~




陸續分享的《First Circle》為疫情期間宅錄版、打擊樂團編曲版、吉他獨奏版、Pat Metheny與荷蘭的大都會交響樂團合演版(由爵士鋼琴家Jim McNeely指揮)、專門演出PMG音樂的致敬樂團版、科羅拉多交響樂團指揮Scott O'Neil的鋼琴示範與講解版、巴西重唱團體Boca Livre的現場演出版、知名拉丁歌手暨演員Rubèn Blade邀請Boca Livre合作錄音的專輯版幕後花絮、知名美式行進樂隊「藍魔鬼」(曾來過台灣幾次)的戶外演出特別編曲版










這首Pat Metheny/Lyle Mays創作的《First Circle》,坊間已有太多不同編制的致敬版,我們大概十幾年前有帶著幾位爵士樂學生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過一次,當時兒子還好小,錄影跟照片應該都找不到了

巴西的重唱團體Boca Livre把此首1984年的作品重新改編成人聲為主的版本,在1992年錄製成專輯,後來被原籍巴拿馬的歌手/演員Rubén Blades聽到後非常喜歡,邀請他們重新錄製,於2002年發表於「Mundo」專輯中,此專輯獲得了隔年的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與第四屆拉丁葛萊美獎最佳年度專輯

順帶一提Rubén Blades,他一開始是位演唱Salsa音樂的拉丁歌手,後來也演唱西班牙文的流行歌曲,這兩個領域都有很多知名作品在此不表, 後來他歌而優則演,開始演很多好萊塢電影的配角,裡頭有拉丁裔角色很容易“輪”到是他,近期本地觀眾比較熟悉的可能是電視劇陰屍路系列的「驚嚇陰屍路」劇中演出

Rubén Blades在美國名氣很大,他可以說是拉丁美洲之光,不只是巴拿馬之光,他還曾於1994年還參選過巴拿馬總統不過嚐敗,也當過不用在本國上班的巴拿馬旅遊部部長,也是耶魯大學法學碩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