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音感要先從聽到一段音樂後,可以在你的樂器上複誦出來到一樣音高開始,先不需知道是哪個音名與唱名,而是能直接反應,才能知道相差多少?

文 / 謝啟彬



訓練音感這件事是沒有捷徑的,但是一定需要樂器的輔助,跟老師的糾正與協助

在鋼琴上找音並唱到一樣高,而不是先知道是什麼音名唱名,這是很多人的「誤區」,因為如果你沒有辦法跟鋼琴上的音一樣高(不是一模一樣高,自己可以移低八度),就沒有一個基準音,這時候音的差異你也就聽不出來了

先求基準音,再求其他音,再來對照有沒有準

貝斯手跟吉他手也是,一定要練習唱出來你跟你按的音一樣高,然後也要盡快知道是什麼音名,不然在合奏時突然熄火,整團會跟著翻車的

「那是不是重複的動作要背起來?」「當然,不然為何叫做練習?練習的目的在於藉由反覆而熟悉」

以前我寫過很多文章,就是在講所謂的絕對音感並不是什麼神奇的能力,連絕對音感的絕對都有時代性與地域性的演進,但是你們一定要先求基準音,與對應跟你的樂器彈出來一樣的音高(Pitch, not Note Name)

這種文章很多人當作科普文章看,看一遍就過去了,但是對音樂人來說 - 不管職業或業餘 - 是要「開始做」且「持續做」的

另外一個反向性但是也非常重要的練習,是聽到一段音樂後,可以在你的樂器上複誦出來,一樣先不需知道是哪個音名與唱名,而是能直接反應,就算中間沒有抓到,能先抓到開始與結尾,就是一個不錯的起始點,而不是“能抓到開始與結尾就不錯了”的誤區

這種練習其實很多人在小時候的時候很常做,包括我們都是,現在很多小朋友也會這樣 - 聽到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就會去樂器上彈彈看,自己找出正確的旋律,不管是從哪個音開始,就算不知道是哪個調,也能正確彈出來,小朋友都能做的事,大人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做,或是以為很簡單,那正是培養音感的過程

小時候家裡有客人來,大家知道我拉小提琴都要我出來表演,然後慢慢就變成幫爸媽或長輩客人們伴奏,其實我都不會扭捏(通常你如果問一個小朋友要表演什麼他都會很扭捏,也只會演奏正在學的曲子),因為我跟著聽跟著學就知道很多國語、台語、英語甚至日語老歌的旋律與和絃了,所以很多時候我會聽唱歌的人從哪裡開始唱,就知道怎麼用小提琴或鋼琴跟上去,任何調都可以(一般人絕不會跟你說:《望春風》,降A大調謝謝! lol)

所謂的用小提琴伴奏其實就是拉旋律讓客人跟著唱而已,堪稱卡拉OK的先鋒 XD,然後有時候“插個音”(就是加入一些對應的即興旋律),有時候合音演奏第二部,但是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Key或是有什麼樂理和聲基礎,我當時只是國小的年紀而已

至於會用鋼琴伴奏或用民謠吉他伴奏,那就是出於自己興趣繼續去探索的過程了,所以像我後來遇過很多學薩克斯風的學生一開始沒學好,換一個和絃就以為是換一個調,我就知道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鋼琴或吉他的和聲基礎,不知道和絃是怎麼運作的?一個調裡頭有什麼和絃?更遑論副屬和絃或是下屬小和絃這些聲音,而這些樂理名稱看起來又很嚇人,所以如果原來只吹單音旋律,自然不懂為何要知道和絃進行,或是耳朵要聽出旋律與和聲的對應?

總之,訓練音感不是買什麼教材或是下載什麼App才能開始做的事,你如果真有興趣,就會持續地用熱情作為動力去探索與學習,而不是被逼著去做,或是以為要靠教條式(Dogmatic)的教法才能學會,只是就跟學語言一樣,當遇到爵士樂的語彙比較“拗口”時,就需要老師的指點與引導,很多時候是一點就通,但更多時候需要時間消化吸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