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此波爵士原力講堂最後一個主題“第一集”巴西音樂完整面貌中,有先放了一些音樂的Ivan Lins《Lua Soberana》(下週會特別介紹的「Afoxè」曲風),後來一查才發現林憶蓮有收錄在她的英文專輯中,並改名為《Rhythm Of My Heart》,當然,當時年紀還小的我們不會知道這是翻唱自巴西音樂人的曲子,更遑論我1996年就出國到比利時“拼命”學爵士樂了,林憶蓮這張是1997年出的,27年前我壓根兒就沒聽過這個版本,當然也沒聽過原版
不過1990~2000之間有個流行音樂的風潮倒是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當時是好萊塢先開始流行居爾特/愛爾蘭風的電影配樂,譬如「鐵達尼號」(這個傑克與蘿絲的愛情故事就不用再贅述)、「愛國者遊戲」(改編自湯姆克蘭西小說的情報動作片,由哈里遜福特主演)「致命突擊隊」(很爛的中文翻譯,The Devil's Own,由布萊德彼得與哈里遜福特兩大帥哥巨星合演)...等等,其他還很多就先不舉例,就大概是我大學時代會去電影院看的電影
像後兩者哈里遜福特主演的影片都有牽涉到北愛爾蘭共和軍的情節,就是八〇年代時由柴契爾夫人當首相領軍的英國政府,對於想要獨立的北愛爾蘭原本是採強力鎮壓的態度,IRA(北愛爾蘭共和軍)也就因為常出現放置炸彈或恐怖攻擊,被西方民主國家掛上恐怖份子組織的名號
但因為在美國境內也有很多愛爾蘭後裔是同情北愛爾蘭的處境的,所以一直到1997年簽下貝爾發斯特停火協議之後,算是為地區性的動盪劃下一個句點,但期間的好萊塢電影與相關電影配樂,就出現頗為“政治正確”的居爾特風(Celtics)
所以你在前面三部電影當中都會聽到很多相關樂器的運用,像是錫口笛、風笛等...配上管絃樂後氣勢滂薄、盪氣迴腸,以上那三部電影的配樂都是已經過世的James Horner,他也配過描寫蘇格蘭獨立過程的「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當然像那種等級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什麼都能寫,但就是那個時期的居爾特味非常明顯
所以流行音樂中像那種一路從七〇年代延伸過來的「新世紀」之聲(New Age)又再度流行起來,最有名就是愛爾蘭的Enya了!當時愛爾蘭的聲音如The Cranberries(小紅莓主唱的真假音互換被很多人模仿)、U2、Sinéad O'Connor...等都是主流的聲音,或不是愛爾蘭/居爾特但很有田園風的女歌手也都很紅,譬如Sarah McLachlan等,在華語歌壇不用懷疑就是來自新加坡的孫燕姿了
另一條路線就是跟民族認同的政治正確無關,但流行大咖們紛紛開始注重環保、關心原住民、強調修身養性、與大自然共存之類的路線,譬如英國歌手Peter Gabriel、Paul Simon...等人,他們的音樂就在主流的搖滾或抒情歌曲中帶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音樂人與樂器、吟唱、合唱等等,這就是今天大家認為的「世界音樂」(World Music)
「世界音樂」也是個很奇怪的名詞,雖然我應該是台灣的大學音樂系體制裡頭最早開這門課的老師之一(剛回國),但名詞上有種從英美(第一世界)看第二第三世界的意味,但本質上就是先知道各地的民俗音樂或傳統音樂,然後進而產生融合
這部分還能講很多,所以以後有機會再分享,所以大家會看到凱雅老師與啟彬老師怎「好像連爵士樂以外還會很多拉丁樂、非洲音樂、中東音樂、中亞音樂...?」,那是因為在爵士樂的精神中本來就包含著融合、探索與創新等特質,我想比較熟悉我們的學生或聽眾就比較能理解
接下來就是更重點了,「原住民音樂」的元素也在九〇年代開始被強調了起來,最有名的事件是台灣阿美族的郭英男夫婦唱的《老人飲酒歌》,他們其中一次受邀到法國巴黎的演出錄音,被德國團體Enigma取樣放在《Return To Innocence》中,然後加上Led Zeppelin的《When the Levee Breaks》鼓聲取樣與調速,然後1996年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中選用了Enigma此曲,台灣原住民的歌聲突然在國際間聲名大噪(後來侵權的問題由Enigma庭外和解並賠償郭氏夫婦結案)
然後可能有人這時候出生了 XD 1996年12月中,原來在台視的「五燈獎」綜藝節目歌唱比賽中(因為還有比別的,譬如小提琴、手語、舞蹈等),奪得五度五關冠軍的台東卑南族女孩張惠妹,由新成立的豐華唱片旗下歌手張雨生擔任製作人,簽下阿妹推出了「姊妹」這張專輯
主打歌《姊妹》的前奏與間奏裡頭有張惠妹的媽媽、妹妹與族人的吟唱,編曲者王繼康老師在音色上特別取樣了跟傳統爵士鼓與電子鼓不一樣的聲音,今天我聽起來就是加上了巴西街頭打擊樂隊的聲音(“專業一點”說,就是跟Paul Simon邀請Olodum打擊樂隊製作唱片所呈現出來的聲音一樣,這個鼓聲後來又被用在Michael Jackson的《They Don't Care About Us》上)
所以到了這裡你大概可以體會那種「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感覺了吧?和絃上就盡量I IV V以及大量的轉位(Inversions),或是Mixolydian的音階與調式和絃(加上bVII等),因為跟原住民的單聲部旋律線條或五聲音階會比較搭(譬如做成G Pedal或G7和絃就可以大小調“通吃”調和Blend),然後強調那個「生生不息」的律動,也有電子合成音色與打擊音色等,張惠妹也因此紅了起來成為亞洲流行天后
而1996年以前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還是有點歧視,這是現在的年輕朋友比較無法想像的,結果因為郭英男+Enigma,風潮一拉起來也就把張惠妹拉上去了,所以說流行歌曲很多時候也是時勢造英雄,社會觀感與民心流動會因為一些關鍵人事物而產生變化
順便講一下阿妹第二張「Bad Boy」專輯裡頭的《一想到你啊!》,很明顯是致敬Mariah Carey的《Dreamlover》,這在距1997年的十年前的日本東京,已經玩過好幾波大的了,也就是當時叫Japanese Boogie風潮,現在被年輕一代稱為City Pop的音樂時代
而一樣在1996年年初,王繼康老師也為創作人郭子(郭蘅祈),重新編曲了他為歌神張學友寫的《祝福》,郭子找來我們文化大學音樂系的學姊辛曉琪來合唱(辛一開始簽給福茂唱片,沒有大紅,一直到1992年約滿改簽給滾石,1994年由李宗盛製作推出《領悟》後才大紅),這個版本已經頗有「世界音樂風」囉!可以回顧一下我前面講的音色選擇與編曲特色再對照聽聽看
然後就來到最後一位主角(李宗盛的第二任前妻...) - 來自香港的林憶蓮身上了(1997這時候兩人已經熱戀中很快就結婚了),天后級的Sandy Lam本來就是唱英文歌出身,所以也出過多張英文專輯,這首《Rhythm Of My Heart》也搭上原住民熱潮,重新填上的歌詞是卑南族語
如果你不是先聽過Sergio Mendes製作編曲的版本,也知道了原來是Ivan Lins的作品,大概會想說這首曲子真的是卑南族語的吧?這也是「世界音樂風」玩到後來有點超級混搭的“錯亂”,因為什麼都可以放進來,不過我沒有負面的意思,因為我是先聽到巴西原版的,我甚至到上週都還不知道林憶蓮有唱過這首歌呢!呵呵
林憶蓮版的編曲是馬來西亞的Mac Chew/Jenny Chin,他們因為李宗盛“御用”的關係,進而為更多歌手與製作人編曲了大量的華語流行音樂作品,我在官網上有採譜分析過他編曲與共同作曲的莫文蔚《陰天》
藉由這首曲子把我當時所認識的台灣華語流行音樂環境給回顧了一下,我1991年經甄試保送進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那時候才真正上台北,差不多大二開始就在校外的流行音樂圈跟古典音樂圈闖蕩,凱雅老師1992年插班上來,她也是成績輝煌,甚至比我還更多豐功偉業,到處幫人編曲幫人彈比賽得冠軍當樂團、演唱會、錄音室鍵盤手做電視節目等,我1996年考上布魯塞爾,凱雅老師是1997考上,然後我們就出國專心學爵士樂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