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目,各自表述 - 為什麼我們對古典音樂科班出身的學生會特別“關照”?讓我們來回憶一些經驗談與小故事

文 / 謝啟彬


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經常會寫很多學生,或是想上課的學生遭遇到的狀況,甚至有的感覺好像有種“敵意”?其實那都是誤會

原因只是在於我們是同樣背景出身的音樂人,所以相當理解這樣的「誤會」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逐步解決?當然,如果你只是習慣活在同溫層內,或是沒有必要解決,那麼自然這文也就可以跳過不看,不需要覺得我們是在罵人或誤會了什麼?

會這樣想的人,只是想太多了而已

我們也曾經在台灣以古典音樂為主幹的大學與研究所音樂系所,任教過十幾年以上,該遇到的狀況都遇過了,可以說是光怪陸離無奇不有,只是當然出糗的師生不會承認而已

幾個經驗談與小故事:

一、同樣的名詞,涵蓋的內容不一樣:譬如你大概想說老師有在教採譜聽力與和聲樂理,音樂系畢業的你或是還在唸的你,會想說大概就跟學聽力最接近的「音樂基礎訓練」(視唱聽寫)一樣吧?或是「和聲學」就是學寫四部和聲然後分析巴哈莫札特作品等等

加上古典音樂訓練體系是把樂器跟樂理拆開訓練,前者有點像考駕照要開車,後者要考筆試,所以你就以為為了考試才要學樂理,而且學完就不用再講了

但是在當代音樂的學習與認識中,樂理不是你想像中的追求高深複雜,而是要隨時應用得上,而且運行模式不是只有你原來習慣的那樣,所以你就會覺得聽音符還要考慮和絃很奇怪,因為五線譜上面沒有寫和絃?而且一個音還得是某個和絃的1 3 5 7 9 11 13等等讓你頭昏腦脹,其實那也是「不習慣」、「自以為」兩種症狀交錯的結果

二、以為轉換音樂類種可以無縫接軌:因為音樂的特性不同,所以該著重的部分也不同,像我們就常有學生問說:老師我在台灣古典畢業了,出國改修爵士是不是可以直接從研究所開始念?或是縮短我的學習年限?

這個首先就暴露了你以為學什麼音樂都是一樣,只要乖乖照著課表按表操課,你拿到學位就表示你具備相等能力一樣的迷思,由此開始就會很多種不同觀點看法會開始並陳或爭論

但是音樂能力跟學歷並不相等,第二個問題就是學習模式,即興類或是律動類音樂跟學術環境的關聯不深,一位音樂博士並不表示是位古典演奏家也不會是位爵士即興高手,音樂的發展不是只有在你原來習慣的學術環境或是教育裡頭才有

三、我曾教過某校音樂研究所,來上課的幾位學生是學校老師回來“補”學歷的(因為會影響薪水或升遷調動等等),學期初學生就問我,老師你有寫書嗎?是不是有出教材?我“恰好”有,他們就一臉像得到救星一樣,買到書來請我簽名然後合影

然後下一堂課他們就不見了

後來再出現時直接說:老師你就期末要考什麼直接劃重點就好了,考前複習講要考的範圍,我們就準備那些,因為我們本身也很忙,不可能每週都來,「況且你現在教的我們對中學生或小學生也用不上,等到以後有需要時我們再翻書就好了」

這就是我說的,連不少音樂老師都已經思想僵化到音樂是會考再來念的內容,你認為他們真的能夠把我教的科目傳遞得好嗎?自己都不會,最基本的實作都做不到,然後要想拿到文憑,也用傳統拿文憑的方式來“照進度”學音樂


四、類似的狀況發生在國外,不是只有國內:我們曾經去聽過Chick Corea某次在布魯塞爾的演出,爵士樂的即興就是會有一個「文本」(和絃進行與格式等等),Chick Corea有個小花招就是他常常會在音樂會中間秀出一張長長的、粘接起來的樂譜,他都會說是剛為這場音樂會寫好的,現場觀眾就會發出讚嘆的呼聲與掌聲

而我們知道那是他其中一首比較不為大眾所熟識的作品,譬如《Children's Songs》等就好幾首,畢竟內行觀眾比外行觀眾少很多,Chick Corea的商業模式也很成功,因為當音樂會結束時,走出場外前的另一櫃檯,有賣周邊商品的,你就會看到好多人在那邊搶購著那本「Children's Songs」

Chick Corea的即興能力與他所演奏的那麼多音符,其實都沒有“收錄”在那本譜集中,但是這符合古典音樂的模式 - 大家相信買到譜,練起來就至少會離大師的音樂近一些,但如果真要做到即興能力時,光有那本譜是沒什麼用處的

五、我其實感到最生氣的就是,即便是二十出頭歲的音樂系學生,已經學會「靠勢」(台語:仗勢之意)的態度,譬如我教過三門課分別是「爵士即興與合奏技巧」、「流行音樂」與「世界音樂」

後兩堂雖然是大班課,但是我也會考所謂技術考,因為你如果不會操作那些音樂的律動,光是記那些風格名詞與人名,以音樂系的程度來說,你跟一般大眾沒啥不同

每次考前幾週我都會帶著大家一起操作,也會在白板或是講義上寫上譜例,方便大家確認正確性,然而就是總有很多把你的課當作選修課的大學生,考試當天才來視奏,就結果論你不能說他們錯,但是也沒那麼對

因為音樂風格的特性不一樣,拉丁音樂、非洲音樂、黑人音樂不是你演奏兩小節就停下來的呀!但他們只想到「過關」,過關就算會了,當學音樂時想到的都是過關與挑戰,你真的認為音樂會對味得起來嗎?

到後來我能做的只有放棄,離開努力了十幾年的所謂體制內教育環境


終究,學音樂太久的人,就很容易本位主義太重,然後就都只看到自己熟悉的名字或行為,不少人以為音樂學夠久了,學其他音樂應該不難吧?這時候你就會有障礙了,但是一般人不理解,他們認為音樂系畢業的或是以音樂為專業的,應該什麼音樂都內行

所以如果你現在想繼續充電,繼續跟我們學習譬如如何看懂爵士和絃記號、如何即興,如何創作、如何編曲、如何當製作人,甚至在教會裡如何司琴、如何加強音樂能力與和聲技法的功力等等

那麼最重要的就是

1. 不要老看你很熟的網路資源或平台,跳出同溫層你才有可能在愈來愈多變的音樂氣候環境下生存,或至少應了解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特性,藝術不是一言堂

2. 不要以為同樣的科目名稱,就是你原來熟悉、成績不錯或避之不及的學習內容,相信有這方面整合能力與豐富經驗的老師,放下你的面子,打掉重練,就能真的掌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