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個我知道Chicago樂團跟製作人David Foster獲得成功卻不合的原因與背景

文 / 謝啟彬


網友回應:「老師提到David Foster,雖然他實力堅強,但他做的音樂,好不好就留給大家評斷。我知道Chicago樂團很討厭David Foster製作他們的那幾張專輯(雖然大賣)」


討厭不討厭,以及Chicago與David Foster之間的“衝突”與“不滿”,主要有幾點我認為不能去脈絡化的原因:

1. 當時Chicago原有的Jazz Rock風格,一路從70年代走過來,到了80年代時,面臨非常多問題 - 團員的死亡與離去、不斷更迭團員、被經紀人矇騙拿不到分潤、唱片銷售的下滑、巡迴演出場次的減少與票房欠佳,以現在的講法就是流年不利,甚至可以說過氣了

   
2. 當時的唱片公司哥倫比亞甚至拒絕幫他們出新專輯,只願意出舊歌精選輯,但是創團團員與核心團員面臨存亡之秋,必須要殺出重圍,以Chicago這種大量以巡迴(On The Road)為主的樂團,沒有作品他們也就沒有立場跟籌碼談巡演
   
3. 1981年他們換了新的經紀人,也跟華納唱片簽下新的唱片合約,當然也遇到了很喜歡他們的製作人David Foster,David Foster是樂手出身,不會不知道他們原來的音樂很有料,但是站在商業角度,他必須讓此團浴火重生,亦即砍掉重練,大量運用原主唱,也是創團團員貝斯手Peter Cetera的獨特嗓音,去試探八〇年代的聽眾口味
   

4. 另外一位加入的主唱是原來也很搖滾的Bill Champlin,他的聲音比較搖滾,但是因為多才多藝,所以團員也跟他還算能相處共事(早已離團),而Bill Champlin本來就是David Foster的好朋友甚至可以說是死黨,他們還一起合寫過Earth, Wind & Fire的《After The Love Has Gone》,Bill也幫George Benson寫過暢銷金曲《Turn Your Love Around》
   
5. David Foster(加上一些Bill Champlin)的寫曲、編曲、製作風格,自然跟原來Chicago的風格很不一樣,甚至過程中有很多衝突,我有介紹過David Foster本就是洛杉磯錄音室樂手出身,有些樂器演奏錄音甚至沒有用原團員,而用了洛杉磯的那些傭兵級樂手,這讓原來都是樂手的團員頗為不滿
   
6. 他們甚至在拍攝MV時要放下小號、長號與薩克斯風,去彈鋼琴,彈電子合成器,原來的管樂手突然變得很“溫柔”得去彈琴,甚至合音,唱抒情歌,但是銷售排行的佳績的確讓他們暫時先嚥下這口氣,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場演出時他們還是為整個團編曲,每個團員都有重要角色扮演,而且即便是慢歌,他們還是編曲編得很滿、動態極大,對我來說依然非常藍調、非常節奏藍調、非常爵士
   

7. Chicago自然從「16」「17」「18」三張專輯,一直維持在商業佳績的高峰,有好幾首排行金曲甚至是電影主題曲,插曲等,他們巡迴時也會被主辦單位與歌迷指定要唱那些抒情歌,所以如果是真的很討厭David Foster,那應該有骨氣一點全都拒唱,但要養家又要養團隊,自然要繼續唱下去
   
8. 另一個引爆點是David Foster“引誘“原本已經想轉換跑道的Peter Cetera,單飛去發展他個人的演唱事業,這讓一路創團過來有革命情感的元老團員們無法諒解(至少在媒體前),所以每次David Foster辦眾星雲集的演唱會,都不會有Chicago,只有Peter Cetera,而Chicago讓Bill Champlin留團,又徵選了一位歌手暨貝斯手Jason Scheff(早已離團)加入,維持雙主唱的模式
   

9. Chicago元老團員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自然也是擺個姿態,因為他們是搖滾音樂人,他們覺得是被David Foster押著改變樂風的,但是站在David Foster的立場,卻是救了他們的演藝生涯,延續了他們的音樂生命
   
10. 可參考Netflix上的David Foster紀錄片,Chicago元老團員受訪時明知這是以David Foster為主,雖沒有出言不遜,但是動作與言詞上就故意忽略與輕視他,覺得他自戀自大云云,甚至原本的團員喪失自信繼續創作.....而David Foster揭露了元老團員們在製作過程中已經不合,我看過好多雙方的訪談,有的有David Foster、有的沒有Bill Champlin......今天寫的只是那個大概的態度與立場)
    

11. 但如果你熟悉現在網路與社會的生態,其實在還沒網路前,這種相互放話的做法,的確是一種媒體操作,因為娛樂記者都想看本來有嫌隙的雙方有衝突,沒人勸和的,就跟很多人喜歡問Quincy Jones是不是跟Michael Jackson吵架不合然後拆夥一樣,我是覺得音樂上都有可取之處,而且Chicago的元老團員原本就有內部紛爭的問題,我覺得外來的David Foster就是個觸媒,一方面他讓整個團起死回生往下走,另一方面他也讓整個團產生質變
    
12. 流行音樂本來就是商業行為的一種,中間的細節太繁複就不細講了,譬如太多團員加入與離去的風風雨雨,以及前面講的觀眾口味改變等等,時至今日Chicago還是在全美巡迴,元老團員都七八十歲了,演唱會裡頭還是“老芝加哥”、“商業芝加哥”、“新芝加哥”的曲目交替演出,作曲家該收的版稅也還是有收,舞台下大家就是照著合約走
    

13. 我對各時期的Chicago作品都很熟,但是我認爲真的現在的觀眾或是八〇年代加入的觀眾,會聽不懂七〇年代的Chicago音樂,但我也有寫過日本的很多音樂製作人與樂團都對七〇年代的樂團很有涉獵與喜愛,所以這反而是個切入點,可以回頭去欣賞老芝加哥的作品,而我聽的時候都是整張專輯聽的,不是點歌只聽所謂的慢板情歌,可能因為這樣所以比較完整
    
14. Chicago的音樂元素真的非常豐富,每位樂手都是磨鍊出來的好手,加上多年巡演的經驗值破表,不過他們就是八〇年代以前的音樂思維 - 任何音樂都有一定的長度來醞釀,也強調編曲的堆疊與構築、層次的變化與樂手的表現,跟古典樂、爵士樂的核心概念相同,以二十一世紀的大眾流行口味而言,那種醞釀太久了,沒有很快直接打到重點,所以要理解與欣賞Chicago的音樂,需要時間與耐性,甚至可以說需要一點慧根
    

15. 表面的一些媒體衝突或說法,看看就好,樂迷正好有話題可跟,正如我說的如果Chicago真的那麼討厭David Foster的作曲與製作,那他們以九〇年代至今的地位,大可以拒唱不再演出,我想張雨生不一定喜歡唱《我的未來不是夢》、《天天想你》(他當年被發掘時甚至是唱重金屬的,一路下來音樂風格轉變很大),但是如果他還活著,演唱會裡頭應該還是會有這兩首歌,這是我的結論與比喻

我介紹David Foster在音樂上的豐功偉業,當然不是只有Chicago這部分,有很多團體與藝人也跟他處得很好,只能說有時候公事公辦,有時候就是人不對盤,一群藝術家聚在一起,不太可能永遠都是和樂融融的,而其他的部分可依照關鍵字搜尋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