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正在接收全世界的長處時,台灣的音樂人,當然也要變成世界性音樂人

文/謝啟彬


文章轉貼:台灣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中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作者寫得蠻“狠”的,不過有時候,不中聽的話,也會有能聽進去一些的價值就是。

我倒是有個觀點的吸收,來自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音樂工作者,他說台灣流行音樂,尤其是有歌手演唱的,為何還能“苟延殘喘”這麼久?其實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市場與開放,延續了台灣歌手們的生存空間。因為華語,語言共通,所以接受度快又高。

至於真的是不是比較優秀?我覺得如果你真的去問真實在這行業裡謀生的音樂人,沒有人會給你正面的答案,而我也不斷著文論述台灣流行音樂的一些奇特歷史發展軌跡。

以前可能大陸人會羨慕我們,會借重台灣人的能力,但是現在中國大陸向全世界開放了,台灣人的長處,被學走了!也請注意,其他地區音樂人的長處,也在逐步滲透中(滲透沒有負面之意),其他人的長處,可能就是台灣音樂工作者的短處。

然而如果大家還停留在「是因為我們過去的輝煌成就所以人家需要我們」的觀念,那,真的就危險了!因為我相信未來人家要的,不是複製你過去的輝煌成就,人家要打造的,當然是自己的輝煌成就。


我還是堅持音樂人必須當個世界性音樂人的硬道理,中國,當然不是全世界(這正是本篇文章想要提出的迷思),但當中國正在接收全世界的長處時,台灣的音樂人,當然也要變成世界性音樂人。

就跟你笑許多明星歌手所謂的世界巡迴,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國地區舉辦,當然如此,因為唱的是中文啊!演奏型音樂就較少這樣的隔閡,所以反過來說,標準也要更提升才行,因為將更快被拿來做比較。


海外的同鄉能相見,能聽到鄉音,當然是很棒的,但是如果所謂的出國巡演,是「宣慰僑胞」或是由政府出資買下攤位或舞台,塑造國際形象,但是新聞稿卻都統一發給國內而已,用中文寫作錦上添花,那這不叫國際接軌,這只能說是「政府花納稅人的錢所以必須展示給人民看」的作為。

至少,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每一次的海外巡演或藝文交流,甚至在國內推動活動,最後我們都會將橋梁搭起來,讓世界更瞭解台灣,但也讓台灣能更進步。我們的「積極作為」,可能跟政府的一些政策或想法不能完全一致(我相信官方版的活動報告,將無法“定位”我們許多非典型、突破傳統的做法),但是或許換個角度看,這就叫「超越時代」「想遠一點」,這種「誠意」與「決心」通常也是外國藝術家或學術機構、主辦單位,願意一起來促成許多「為了將來」而鋪路的事情吧!


延伸閱讀:

原爵士棧之自己說說

新部落格之自己說說

原爵士棧之心得建議

新部落格之心得建議

爵士常識

爵士之外

身處台灣的啟彬與凱雅 一直十分活躍地與國際接軌著
International Jazz Events or collaborations with foreign institutes in Taiwan of Chipin & Kaiya

2013南非行相關

我的「國際觀」—主動出擊,改變成見,清楚地表達你的特色與識別

不只是超過百封的Email往來而已—我們的「國際接軌」成果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