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求更多人生存-「專業教育」與「體驗教育」之間的翻轉

文 / 謝啟彬



這是由南非的音樂家與教育家好友Amanda Tiffin,擔任藝術總監的一個結合教育與藝術的計劃,請看完這部影片~

當我們還在台灣努力做「專業教育」時
但絕大多數的學生(不管年紀大小)
都還在「體驗教育」的階段
台灣之外的年輕人們,已經都在發光發熱
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要學什麼、要往哪個方向前進
該如何進步、該如何表現自己

你還認為非洲很落後?然後認為學習爵士樂就是出國朝聖?
觀念的錯誤,造成我們落後太多,偏見,讓我們看不到全貌
然後大家又一起在這島上生悶氣,甚至彼此對彼此出氣
或者說安逸舒適就是我的小確幸


別以為老外洋人白人黑人打扮成這樣,你就覺得他們都很職業老成
這些都是大概18~25歲的年輕人而已,差不多我們的大學生年紀

我們是小的不知道該學什麼、大的不知道怎麼學、老的感嘆環境不能學
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很多,力有足但心不餘的更多

光看影片前面那一大陣仗的銅管,我就每每還是忍不住感嘆一回
而我相信,在本地別的圈子,也很多這樣的狀況發生

年輕人覺得被長輩教訓指責就覺得長輩應該被淘汰
但是其實不是每個長輩都只會指責年輕人,想幫忙的也很多
但是你自己要有動機、要有意願,不要靠強迫、不要靠規定
出於自身強烈的學習或進步欲望,卻也不虛幻畫大餅,才最重要






延伸閱讀:

不需要羨慕哪裡好,而需要知道如何變好 – 這世界沒有烏托邦,只能努力去創造、延續與平衡

誰誰誰很厲害,是不是講太多也聽很煩了呢?如果真想玩音樂,你自己能否變更好、更有成就感,環境也能永續最重要

你當然很喜歡你的樂器,這不用懷疑,我們的重點只是要告訴你還有這種可以很棒的可能性

音樂的程度不能純粹靠外力,要靠自覺—在南非的訪問教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