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會出現時,你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項任務,以及展現你自己嗎?

文/ 謝啟彬



沐猴而冠、東施效顰,本是人類世界的一種常態
這“現象”,在今日傳媒行銷的興起之後,更是被玩到淋漓盡致
很多人常會問:老師,為何誰誰誰的音樂很棒,但就是不紅?
多年來,我們跟全球各地的樂手合作之餘的閒聊
其實也常是這類的話題,很多時候,人生不是單向且單純的
更很多時候,很難解釋,或能有標準答案,自然也無法教你一次就上手

自己認識好幾位在紐約謀生的音樂家,常也會聊到,反而跟上段相反的問題
為何誰誰誰很紅,但音樂其實還好或者沒那麼好…等等
他們都常笑說,很多時候大家會笑談:Why him (her)?
理由很多:檯面上的、檯面下的、光明正大的、見不得人的、真的運氣好、耍了些手段......
精彩內容不輸後宮甄嬛傳,但簡單來說
還是不脫自己的實力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前因後果的排列組合

然而華人—至少就我的體驗—卻常會忽略首要要素,而將成功認定在天時地利人和上
尤其是這些年來常被強調的「人脈」經營或「有關係」、「有辦法」等
但是先拿美國音樂家來講好了,自己的實力、能力強不強卻是他們音樂生涯中很重要的關鍵
這些關鍵其實不是大家想像的有沒有拿到唱片合約、有沒有很強的音樂經紀公司推手
有沒有場場演出爆滿、有沒有天天接不完的邀約與gig…等等

反而是:「當機會出現時,你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項任務,以及展現你自己嗎?」

誰跟誰關係好、誰比誰大咖、誰是誰的前輩倫理、誰不能得罪、誰要多親近、誰要常聯絡、要多跟媒體餐敘、多做公關、誰其實比較厲害但是沒有依附啥勢力.....等等,老實說,這些在台灣音樂界或是演藝圈很“司空見慣”的事情,在世界其他地方,也都有

但是至少我看到的是「以技服人」與「以德服人」的為多
有的音樂家,老實說私德非常糟糕,但是在西方世界的邏輯中
以技服人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樂如其人人如其樂”這種講法,對我而言其實是根本沒聽懂的宣傳稿寫法
以技服人之後,如果還能以德服人,那就層次又高一階
就跟有些音樂家或演員(皆屬表演藝術工作者)常會講的
有些人是很棒的,與之合作交手感覺很好,有些人則會變成朋友,真正的朋友


如果是爵士樂範疇的話,那就更明顯了
因為爵士樂是很難造假的音樂,這種音樂的玩法必須是全部的人都不能隱藏的
很多人其實光在「技」上就被看破手腳了,遑論「德」的部分

但是,如果在一個“內行人”相對比較少的環境,那麼真的想要搞出些名堂
就有很多“玩法”可以組合了!除了前述的各種方式,還有更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意玩法
就跟台灣在炒作任何會風靡一陣子之後退燒的東西一樣
就看喊出什麼口號,或是“打到了什麼市場或族群“之類的
浮面的噱頭都可以變成創意、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都可以變成勇於嘗試不設限
感性溫情訴求、或反過來裝酷神秘導向
講一堆大家都聽不懂的話卻感覺很有道理感覺很有想法…云云

藝術類產品,當然不是都要賣給專家或內行人的
但是藝術,就是有深度、需要教育需要鑑賞的東西
當然另一個極端就是附庸風雅的觀眾很多
不是要得罪觀眾,但是今日的消費者已經不太思考
只習慣於「包裝好的東西」,於是乎,缺乏包裝就等於缺乏能見度
就跟如果習慣濃妝艷抹爭奇鬥艷,那大家久而久之就習慣那樣的傳達方式
即便妳素顏麗質,但仍比不過那些更敢露、更花枝招展的女孩們

但是,真的要這樣一直玩下去嗎?這種相互的欺騙與心機本質
真的是大家所以為的“資本主義之自由競爭”嗎?
至少,以我剛剛舉的美國音樂家們,或現居在紐約的爵士音樂家們來說
他們展露出來的不是這樣的心態與做法
「自己的實力」還是最重要的,即便環境變糟了、市場萎縮了
但該有的程度是什麼?至少已經都變成是好朋友們的紐約音樂家們
都一直在證明這個硬道理


身為需要養家養兒、也逐漸步入中年的台灣音樂家,我們比誰都還更能體會「把事情真的做好」的困難度,我也可以有三千種理由與藉口,說服自己不要“標準那麼高”、要“順應現實”...或甚至放棄

然而每次當我聽到這些朋友們的聲音,不管他們可能之前是我的老師,或是後來變成我的同事、合作夥伴或是值得交心的對象,我都還是會感到興奮,甚至是一種悸動!

他們在台灣的“名氣”,不用懷疑,絕對很低,甚至還有所謂的“樂迷”或“同好”,會覺得這些名字都不是啥歷史書或是媒體市場報導的爵士樂大牌明星等,但是這些都不重要,對我而言

因為我只看見他們的好,他們的認真與專業,他們每年到台灣來“工作”時所傳遞給學生或觀眾的那種態度,譬如上方影片中的David Smith,每年都得遭遇到本地銅管學生缺乏興趣的問題,甚至之前有場演出因為演出自己的作品,被有些音樂節觀眾認為曲目“不討喜”的過往

但是我真的沒有看到聽到任何打折或是打混,相反地,他們還是跟我們一樣,100%毫無保留地一直“輸出”...

「爵士樂是一種能力,不是一種風格」,因為風格跟戲路一樣有很多種,而真正有能力的爵士樂手,就像許多硬底子的演員一般,可以扮古扮今舉手投足都是戲,但是觀眾卻能很明顯地辨識出他們自己的「表演風格」,而非「特定戲路」,過度強調後者,其實真的就是矯情而已。

想出名,先練好功來;想成功,一定要努力
但是你真的要知道自己該努力在哪些方向上
如果是“賭”看看的心態,那很多人就常會走火入魔或走旁門左道
甚至如果沒有辦法認清自己的問題或是克服一些自己的盲點
就只會慢慢陷入泥淖之中而無法自拔
這年代大家都想出名大家都想成功(being recognized)
但是追求真正的專業,真正的能力,真的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因為這才是王道!



這個精彩的大樂團編曲,來自美國爵士長號演奏家Alan Ferber!

第一個超級厲害的小號即興Solo,來自美國爵士小號演奏家David Smith!

他們!都是TISJA的師資!

聽出這首曲子的原型了嗎?這是John Lewis的《I'll Remember April》,薩克斯風手Gigi Gryce將其重新改編為《Reunion》,小號手Clifford Brown的改編版本稱為《Salute to the Bandbox》






延伸閱讀:

不能因為學生是白紙,就隨便亂畫亂教或任意揉掉 - 老師角色的經驗分享

學習的滋味總是需要不斷咀嚼 – 解讀John Ruocco教學方式的珍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