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的必要性 - 除了樂手的能力要變強,觀眾的欣賞品味也得提高才行

文 / 謝啟彬



Ella實在是太音樂性了!而你看她們在1974年時所稱的音樂風格,跟今日習慣所稱的又不太一樣。

譬如光是Swing - Jazz的Swing曲風 - 她們就很完美地詮釋了Count Basie跟Duke Ellington的差別,節奏組樂手並非別人上身,而是他們知道什麼才是他們的“同儕”樂手最著稱的聲音

而像所謂的Soul Train Music,是因為當時電視上有「Soul Train」這個節目,各種黑人音樂團體與藝人(不只是黑人才能上)會上節目,然後所有參與者一起跳舞或展現新舞步。所以Ella Fitzgerald會說那叫「Soul Train Music」,今日則是Funk或Groove音樂的範疇。



背後的Big Band,一定要好好說說,這也是我不斷強調最重要的意義,這是德國的Big Band,領導者是德國資深的爵士樂指揮與編曲家Peter Herbolzheimer,為何我跟這個樂團這麼熟悉的緣故,是因為啟彬與凱雅的兩位老師John Ruocco與Bruno Castellucci都是這個樂團裡的靈魂人物,他們到現在還在團內,即便指揮已經辭世,但是裡頭的團員一代一代培訓之強,是德國爵士樂壇的一股活水。

這就是我講的「接地氣」- 你真的要做到這樣的活動,所謂爵士樂(其實我愈來愈不直接這樣說,因為別人的用法總給人一種獨尊或是優越感,反之則是誤用與借殼上市)才能夠跟本地接軌,除了樂手的能力要變強,觀眾的欣賞品味也得提高才行。



而這個樂團很厲害的就是因為實力太好,很有名,在德國有人氣,政府單位也會支持,所以美國樂手到了中歐,就可以有機會跟他們合作,製作出許多世界級的節目出來,他們跟AL Jarreau、Chaka Khan等名家都有精采的合作在網路上可看。也因為合作的是大師名家,所以自己本身要先夠好,然後經驗值就這樣一次一次地提升,而非一直靠外籍傭兵。

任何活動,任何節目,在本地的,如果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想法與動機,只是想把外籍傭兵請進來然後告訴你他們在哪國很厲害在哪裡戰功彪炳...之類的,那就是白搭。我自己在國外參加過許多音樂活動,他們的最重要目標都是把自己的環境拉起來,把自己的人ㄍㄧㄥ出來。這些共識都沒有的話,你講到吐血做到氣絕,都是緣木求魚雞同鴨講,因為主辦單位的「目的性」根本不同,不是二分就能解決,我的經驗是不要浪費時間,做自己想做的長遠計畫比較重要。






延伸閱讀:

欣賞Al Jarreau二十年前與德國Peter Herbolzheimer爵士大樂團的電視演出實況錄影,團裡的靈魂人物們也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如果你問我的經驗與感受,爵士樂在歐洲的確比較被視為「藝術」的一種來看待

你懂得行銷你邀請的爵士音樂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