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Farmer與Clifford Brown之《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採譜分析

文.採譜 / 謝啟彬 Chi-pin Hsieh


這回的採譜分析,我們將把重點擺在「節奏」上,正如各位都曉得的,傳統爵士樂與其他音樂種類相較起來,最大的節奏特色即在於「搖擺感」(Swing Feel),這是譜面上所表現不出來的。或許更進階的各位也都知道「將八分音符當成是三連音,前面的音兩等分,後面的音一等分,並加重音在後面的音」的道理,但當實際演奏時,真的能夠這樣想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決定搖擺與否的因素,更加上了旋律線的走向、強弱、抑揚頓挫(Articulation)及常用的節奏句型(Rhythmic Patterns),過分地強調三連音加重音的原則,聽起來終究仍會落入十六分附點音符的「進行曲」味道而已。

多說無益,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爵士大師們是怎麼樣的詮釋手法,希望能幫助各位更了解搖擺感的形成及正確的概念。這首《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原本是3/4拍的歌舞片華爾滋,後來爵士音樂家們將它改成了標準32小節4/4拍的swing節奏,和絃進行也改用更接近傳統爵士樂慣用的手法,當然也漸漸使本曲成為經典曲(Standard)之一了。

此次收錄的版本是兩位小號手Art Farmer及Clifford Brown於1953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與當地的爵士樂高手合作錄製的,三年後Clifford Brown不幸車禍喪生,Prestige唱片公司便把他的另一次session與這次加起來,發了一張「Clifford Brown Memorial」(Prestige OJCCD-017-2)專輯紀念他,各位應可以在本地唱片行找到,因為我自己這張也是在台灣買的。

與之前的採譜系列不同的是:這次我採下了詳盡的主題律動部份,因為他們的詮釋對了解爵士慣用的句法很有幫助,當然,會這麼演奏是因為編過曲的緣故,否則五支管樂光齊奏或各自詮釋主題可能會不太好聽,既然是同樣的律動而不同的旋律線條,樂手對於抑揚頓挫該如何一致便得事先商量,才能呈現出唱片中的效果。OK,讓我們開始吧!

曲子的一開始是八小節的前奏,各位要特別注意的是我所加註的表情記號:尖尖往上指的重音(^)與一般的重音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用〝點〞的方式演奏,力道則介於重音(>)與頓音(.)之間,多出現於八分音符的弱拍上,也就是後半拍,各位可以想像煞車時身體前俯再後仰的感覺,跟這種「輕強拍—重弱拍」的表現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句前奏的樂句句型是一樣的,加上每後半句鋼琴comping的節奏,已清楚地宣示了swing的出場,配合著鼓的節奏,請各位揣摩它們的感覺,應可以給你一些線索,我們待會兒再來揭曉。

隨著主題的開始,請將你的打拍及身體律動著重在第二及第四拍,而且,BE COOL ! ,不要趕拍,不要再想三連音,保持放鬆的心情跟著樂團唱旋律,並看著譜注意不同的重音、切分、搶拍、圓滑線、強弱等,多反覆幾次,直到你也很舒服為止。現在,感覺到swing了嗎?是不是能掌握到那獨特的抑揚頓挫?其實各種好音樂的原理都一樣,只有「收縮—鬆弛」(Tension - Release)這種符合人體自然狀態的,才能令人類感到自在愉快,只是這種原生於黑人的音樂律動在別的種族聽來,需多花點時間來適應就是了。(這個版本除了兩位小號手以外,其他皆是瑞典人)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解剖〞一下吧!除了以上所提的輕重音外,你會發現許多的切分音,也就是弱起拍,通常爵士音樂家在演奏弱起拍時,皆如採譜譜例所示,會加上程度不一的重音(>),而句子的結束,亦大多數落於弱拍上,並加上較斷的重音(^),換句話說,swing的句子很少於重拍開始,也幾乎不在重拍結束(白人音樂則恰恰相反),如果有的話,也是以較短或較弱的音帶過,依據這樣的原則,我們於慣性上會得到以下的句型:


但我們再看近一些,如果真這樣持續演奏,我們得到的則是12/8 Shuffle Rock的感覺,而非爵士的swing,如果樂手要表現音樂性的話,勢必以他的獨奏旋律為第一優先,再來則是考慮因應和絃的重點音,這是需要強調的,因此,適當的句型應如下所示:


各位可以依旋律性的原則找出各種swing句型並組合變換,或增添八分音符的連結,或補入休止符,但唯獨連續性的例一萬萬不可,這是許多教材內未注意到的小細節。此外很重要的是:在適當的時刻開始你的句子,也在適當的時刻結束你的句子,需要整合得成功,你得善用「休止符」,這也是讓solo具有節奏性或旋律性的最重要因素。緊接著讓我們看看兩位小號手真正的即興演奏,看看截至目前的觀察是否能得到更多印證。


Art Farmer的演奏基本上非常地冷靜規矩,這也是一個標準的Bebop概念solo,在音符的選擇上以調性音與和絃音(琶音)為主,加上許多的經過音或半音圍繞四周,但我們要先注意的是他的節奏idea,是不是與前述結論相同?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進一步來看,各位應會發現,因應自然的趨向,幾乎每一個高音(相對於前後)皆是擺在重音位置上,當然也有幾個高音是例外的,但重音的位置也要跟著移動才自然(51、58、72小節)。

54小節的重音,是把前一個降E當半音趨近手法來處理的,還有58小節的手法,是以階梯式下行表現為考量,這些雖然都是例外,但卻符合人類聽覺的原則。另外一個應善用的是45小節第一拍的三連音,這樣的〝拋擲〞句型在爵士中大量出現,幾乎有出現一拍四分音符之處皆可以此替換,效果只是要避免連續八分音符的無聊,可是卻有絕佳的swing效果,各位還能在66小節看到,而在待會兒Clifford Brown的solo中,尚有更多一樣的概念。

各位需要注意的是swing圓滑線的部份,切勿過分強調重音,應平順帶過,把重點擺在譜上所標之重音上,總之便是要儘可能地貼近Art Farmer的solo,尤其是有Rush及Lay Back的段落。另外,雖然選擇用音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但有些精彩之處不能忍住不提,或許能幫助各位更了解Bebop,首先是54小節的Am7-D7,選用的音為Am7的5-b3-1-b7,接過去D7(b9)的3-b9-7-(1),這樣的pattern於Bobop音樂中隨地可見,琶音的次序可以任意掉換,但要符合高音於swing重音位置的原則……

什麼?不太了解?!沒關係,關於爵士理論的整體概念我們會漸漸地補足,現階段再送你一個更〝猛〞的玩法,希望聰穎的各位馬上就能了解,請各位看到74小節,原本只是F7→BbMajj7的V7-I進行,Art Farmer將它延伸成F7(5-9-b7-5)→A7b9(3-5-b7-b9)→Dm7(5-b3-1-b7)→G7b9(3-5-b7-b9)→Cm7(5-b7-9-11)的琶音線性(Linear)進行,非常之爵士功能和聲,也非常之平順。最後一個印證爵士理論之處在於57小節,於V7/V(C7)上使用Lydian b7音階(1-2-3-#4-5-6-b7),惟我想Art Farmer當時並不知道這個音階名稱,他知道的是於V7/V上著重#11音會好聽,聲音會〝對〞,不要忘了,理論都是跟在音樂的後頭出現的!


比起Art Farmer,Clifford Brown的solo更有創意,聽起來亦“彈跳”(Bouncing)許多,主要是在於他對強弱對比的運用、更誇張的重音,及更多的裝飾音、更戲劇性的線條,並試圖跳脫以八分音符前進的窠臼,以更明顯的節奏變化來加強音樂性。那麼為什麼前後兩人參考同樣的原則,吹一樣的樂器,卻有截然不同的成果呢?答案在於:這就是爵士樂,你的人格與個性,終究會反應到你的演奏,逐漸地,別人也能夠很快地辨認出你的風格,這不是只靠讀書或練習就可得來的。

仔細聆聽Clifford Brown的solo,是不是能夠清楚地印證之前所有我們討論過的爵士樂特徵呢?我自己是比較偏愛後者的演奏的,因為他是那麼地乾淨俐落,高度音樂性,聆聽時我更會不自覺忘了所有的理論與規則,讓Brownie的音樂帶著我前進,結束後,除了讚嘆之外,仍是讚嘆!演奏爵士樂一定要很兇嗎?一定得完全自由即興嗎?一定要背很多音階嗎?一定得死K書搬理論來壓人嗎?多聽一些偉大的音樂家,多做詳細的分析,各位會發現︰書本在音樂人格之中所佔的只有一小部份而已,不斷利用有限的素材,去發揮無限的可能性,才是有志於奉獻爵士樂的各位所應該時刻思考的。

今天我們將重點擺在爵士節奏與律動上,希望各位都能有所體會,並回頭看看第一篇《Bag's Groove》揣摩一番,至於音的選擇及更深入的探討,我們會循序漸進地介紹。此外更要持續多聆聽多採譜,這是你能接近swing feel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然,不同的樂器自有一套應得的方式,各位可以多請教前輩或老師,或直接以唱片為師,方為最保險之策!

好了,以上報告完畢,請拿起你的樂器(鋼琴手可免),開始學著唱片慢慢地練習吧!



《風格相近之其他專輯作品參考》
1. Clifford Brown「The Complete Paris Session, Vol I~III」(Vogue American Jazz In Paris Series 743211154612,22,32)

2. Lee Konitz & The Gerry Mulligan Quartet「Konitz Meets Mulligan」(Pacific Jazz CDP 7 46847 2)


下載原版專輯 Download the song from iTunes



延伸閱讀:

更多採譜分析

更多爵士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