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 |
一首曲子被優秀的爵士樂手碰過後,通常只會變更好
如果變更糟,那麼碰過的爵士樂手就不夠優秀
所以爵士樂手就是很厲害,什麼都要會囉?甚至比別種音樂的樂手厲害囉?
不是的,但是那是這類樂手的特性,樂手對於音樂,已經養成非常敏感,而且需要變化與加分的「個性特質」
比起流行、比起搖滾、比起偶像明星、比起藝人,當然關注度相對低太多了,大部分的觀眾也很難了解「爵士樂」本身,如果缺乏相關引導教育的話,這不是因為爵士樂不親民,而是因為現代人很容易分心。
但是玩爵士樂的音樂人,享受的是那種互動、競技,以及可能會產生的音樂上化學變化,讓每一首曲子在每一次都產生不同風貌,在這個層次上,自然無法與強調反覆易記的流行音樂,以及養成聆聽傳統與發展更久的古典音樂相提並論。
最重要的是,你不能不厲害,你必須要追求 - 跟武術、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 - 更高的技藝境界,而不是當作一種逃遁的輕鬆出路。
這才是我們的標準 - 不管在自我要求的藝術層面上,或是要求學生的音樂進步上,因為只要離開台灣,這些都是很自然而正常的標準~
(很多人是連即興橋段都不知道是什麼格式的)
深受巴西音樂影響的Pat Metheny/Lyle Mays的「11/4拍」作品《First Circle》,被巴西音樂團體詮釋起來又是另一番味道了!而且這個「Boca Livre」結合了樂器合奏與阿卡貝拉,了解原曲的精髓已經得花很多時間了,他們又繼續昇華上去啊!這才是音樂的真正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