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反話

文 / 謝啟彬

 

我為何自己要求自己不要說反話、嘲諷,或是該學會化解負面情緒

或是不喜歡我的學生或跟我有關的人,習慣性說反話、嘲諷,或是累積負面情緒

原因在於:除了發洩功能以外,對於該面對的問題,仍是沒有效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實際、沒用的

抱怨問題,或是講反話認為幽默或化解尷尬,其實問題仍在,不幽默、也很尷尬,甚至傷人

講反話,當然不是網路時代開始才有的“語言藝術”,現在當然也可以說叫「酸」或「裝萌」或「裝熟」

但是如果知道伊索寓言「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一直講「狼來了」的結果會是什麼:狼最後來了,信任也不見了,而災禍,真的也來了

美國總統林肯也曾有一個故事,是原本憤怒地要用書信指責辦事不力的官員或將領,但寫完後才發現自己不夠冷靜,沒有縱觀全局,進而把信給撕毀的記載

所以我還是很老派地認為,不僅做事要負責任,講話,也要負責任的。講反話,原是「幽默」的一種,但是真的有能力駕馭幽默感的人不多,所以大多是弄巧成拙,輕者造成尷尬,重者傷害別人

至於什麼事都往壞處想的人,你可以說(或他自己可以安慰自己)叫防微杜漸、杞人憂天或居安思危,但是說實話只要藉此自我準備好,自信的累積也就會逐漸增強,可以迎接挑戰

所以有很多時候,什麼都會想說需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或是怕講了什麼會讓誰不開心、抑或是別人講了什麼總以為是不是在講自己的人,某種程度而言是缺乏自信而已,而之前我也講過了,自信跟自大不一樣,自信是好的,自大是不好的

而常會有人把自信誤解成自大,把自大以為成自信,而心理學上也有研究,極度自大的人,其實很有可能是極度自卑的人

我也是當了很多年的教育者,入社會這麼多年後,才體會到這些年輕時候讀過書本裡頭的道理,或長輩們的經驗教誨

我多少可以幫助學生變得更有自信,透過長時間的身教言教,甚至讓環境周遭變得好一點點。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幫到,因為每個人個性、背景、原生環境都不同,遇到的人生挑戰也不盡相同

過去太在意要拉住每個人離開漩渦泥淖往上游,但事實證明無法真的拉到每個人,但是至少不會因為被扯下去而自己慌了手腳亂了呼吸,這可能就是我這個“游泳教練”,這些年來有比較長進的地方

負面情緒(或憤世心態)就像那種溺水時往下沉的慌張,你真不夠冷靜,被牽引拖曳,就自身難保,也很難完成你自己的志業,保護跟你同行或同船的夥伴~

明天開始又是新的一週,休息永遠不夠,但至少可以調適,準備繼續下海去,晚安~



延伸閱讀:

講實話v.s.講幹話

更多有關教育

更多教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