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學歷在台灣就會比較發展得順利?」

文 / 謝啟彬


昨天與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音樂家 - 包括不同世代的 - 演出後座談時的共識,其實也是證明了我的經驗與觀察

體制內教育的問題主要有幾點:

1. 當你想認真時,你的同學卻不認真,結果你跟老師就被拖累了

2. 學期一到課程就結束,就以為學完了,其實應該繼續下去

3. 學校裡的學生會太天真以為看到全部,或是照老師的步驟來做就夠了,其實真實世界不是如此

4. 因為學校得收學費才能支撐得下去,所以收進來的學生程度不一,跟第一點一樣會碰到類似的問題

現在在台灣的大學高等教育裡頭
因為組織大花費多「得養學校」
為了招生收學費,名堂就會多起來

簡單說起來,就是以前我們要爭取都說不行的
現在“到處”都可以了,而且低標還低得可怕
而吸引年輕學生或剛出社會不久的再回頭去念大學或研究所
都是那些很模糊的「保證就業」、「增加競爭力」的話術

實話就是:是增加就業了沒錯
不過,是增加了老師端的就業機會
而這種把戲能玩多久?不知道,不過應該不會很久
學生或家長或社會上如果慢慢擺脫對學歷與文憑的迷思
大概就不做這樣的選擇了

我明白很多人會想要「洗學歷」的“苦衷”
但就跟夜市裡頭每家店如果都掛滿哪個節目採訪哪個名人試吃
那麼到最後就什麼都沒差了,真的用好料的店,幾乎都不會在夜市裡

當你還在在乎,是不是應該有相關的學歷
比較好說服台灣人的時候,其實你還是就是落入了學歷的迷思中了

延伸閱讀還有幾篇文可以參考
我是曾經在高等教育體制裡頭待過十幾年的教育者
我只說出我的親身經驗,當然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怎麼決定應該是自己的選擇
能不能學到東西還是要看個人與體制的體質
而不是「是不是有學歷在台灣就會比較發展得順利?」

我早已跳離體制外了,而且我不是靠學歷在過活的,而是憑本事,FYI



延伸閱讀:

「學藝術」跟「走藝術」,其實並不相等

學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環境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 在日本許多職業爵士樂手也沒有出國學習

學校裡頭的課真的能學得比較完整充份嗎?其實實情可能完全相反

再見了!台灣的體制內高等藝術教育體系 - 辭去了皆任教十餘年的實踐大學音樂系各門課程,更專注在自己能做的上頭

你在乎的是有個爵士音樂系可以念,還是你真的想學好爵士音樂?

關於該不該報考國內的流行音樂系所,我們想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