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頭的課真的能學得比較完整充份嗎?其實實情可能完全相反

文 / 謝啟彬





台灣高教的狀況就像即將駛向斷橋懸崖的一列火車

明明知道很快就會同歸於盡了,大家還在車上爭說誰等一下要分到什麼吃或是誰該站該坐

我是一個在幾間大學裡頭兼課教了十幾年的“邊緣人”教師,接下來的狀況很明顯:

1. 真正的好老師會逐漸離開校園 - 老師也有分程度跟層次的,沒有意圖挑起對立,但是本來不同科目與程度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放在正確的位置上,而台灣高等教育的迂腐辦法仍停留在數十年前的學位、升等、專任...等等,說句實在話,做為學術研究者沒意見,但是做為教育與知識傳遞者,恐怕都與現實社會脫節


2. 學歷愈來愈薄 - 學歷已經很薄了,到頭來只有進到單位型的組織如校園或公司才有可能“依法支薪調薪”,而且會一直被砍。原因真的真的很簡單,大學畢業生程度愈來愈低,研究所碩士生很多也不是真的為了想進一步學習才繼續的,原因各異在此不表。但終究是學習動機已經低到深水線以下,能“混”到個學歷就好是普遍的想法,認真的老師或教授,是自己找罪受,而且有趣的是學生畢業還拿跟你同樣位階的碩士學位,這些抬頭與文憑真的夠份量嗎?可想而知


3. 接下來跟我本業比較接近的,是最嚴重的音樂系太多,以及所謂流行音樂學程或相關認證課程“大舉入侵”的慘況

a. 台灣有至少20個大學音樂系,絕對很燒錢,而且存在意義會不斷被質疑,因為主要還是主副修師徒制的古典音樂系傳統。光是樂團課、室內樂課,甚至主修老師都可能根本面臨到學生員額不足的狀況,結果大家到現在還是在堅持“道統”,誰也不讓誰

b. 流行、爵士、錄音、製作、企劃相關課程等等的雨後春筍崛起,很快會掉入另一個極端,就是此類型音樂家的養成與程度要求仍然極度缺乏,因為大家以為音樂系“都教了”(請參見我寫的另一篇文)。我相信裡頭有好老師,但是裡頭也絕對有爛老師,而學程制這種東西,感覺上還是養成階段太短且太功利。簡而言之,大學現在就是才藝班的經營模式,什麼都有,但真的精嗎?很懷疑


4. 回歸第一點,當學生心智年齡愈來愈小與社會經驗愈來愈少,認真的老師,其實很難再去教大學藝術教育,變成像是保姆模式,把父母花錢送進來的小孩看好就行了。再強調一次,我自己也有兩個小孩,各年齡階層與族群的教育都是很重要的,正因如此,不能全部混為一談,總是“嚴肅”不起來的話就很難讓學生具備競爭力了

所以,是不是到學校裡頭學,就會學比較全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你得到的課程水準與講師素質,是經過妥協甚至沒有篩選的。


譬如上週有個所謂外系學生(我還是要不斷強調我喜歡教各領域各科系而非只是音樂系的學生)來問我,說想要我推薦一些有關混音錄音的課程,或是應不應該去考某某學校的什麼系或什麼研究所的,我反問他為何要往學校裡找?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學生繳了學費,想說“吃到飽”學習,第二就是對大學教育應該比較全面完整而客觀的迷思。

然而,這種課的老師,很多反而是外聘的,兼任的,或是一期一期的,講句不客氣的話,學生在學校裡頭能上到的課,是根據高等教育的體制內辦法所妥協生出來的大綱、時數與內容,可以說只是基礎版或是簡易版(每週兩小時然後一學期上十幾週)。真正要深入學習,還不如直接到這些老師的製作公司應徵助理或繼續當學生,或直接進入職場,才能真正學到業界需要的知識。

以上,就是我對現今,到了2016年終,所可以告訴各位,迷思之所在,以及真實之現況。不論是學生,或是家長,都要想想。而偉大天才的教育部,想的方法仍然是掩耳盜鈴、鴕鳥把頭放在沙土裡式的,說好聽一點,只是“安寧照護”的概念。






延伸閱讀:

有認真的老師,也有認真的學生,才能構成「教室」-學習心態上改變與教學方法創新的相輔相成

連海外音樂名校都不能瞭解的事-環境就像險惡的大海,我們也同在海上,訓練著水手、船長與探險家

江湖是要混一輩子的,可是你要混出個名堂,亦或是混口飯吃?其實並沒有什麼武林盟主 - 2015帶團在日本東京交流演出後記感想

落差已經大到無法挽救 - 在「體制外」與「體制內」教育之間的移動與切換

大學教育跟手機門號一樣,已經變成了繳滿學費吃到飽,卻可以自由選擇與浪費資源的狀況

你在乎的是有個爵士音樂系可以念,還是你真的想學好爵士音樂?

你以為很多東西音樂系裡頭都有教,但是其實那還是古典音樂系,樂器與樂風的學習是有限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