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親民,親民過頭就叫媚俗 - 教育沒有分冷知識或熱知識,軟知識或硬知識

文 / 謝啟彬


以前有學生說:「老師你知道很多冷知識耶!」

我說:「那什麼是熱知識呢?不是你不知道的就叫冷知識,你不知道的都叫知識,沒有冷熱之分」

會分冷跟熱其實跟時事比較有關,跟原本的知識與專業無關

也有觀眾說:「老師你知道很多硬知識耶!」

我說:「我明白你們所謂的軟知識,是比較好消化的,但是你知道嗎?通常只有生病的人或是健康狀況比較不佳的人,才需要吃流質食物或軟食物,你如果身體健康,什麼都能吃,什麼也都該吃!」

太多所謂的軟知識,其實是社交用的資訊而已,人家以為你懂,拿來聊兩句還可以,但是硬知識之所以「hard」,一方面是你沒有遇到好的老師,跟好廚師一樣為你烹調營養好吃的佳餚,二方面是你太懶,不想咀嚼罷了

我之前有提過不少次,學生們經常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譬如看待樂理的方法,是「查表式」的 - 看到屬和絃就這樣、看到小和絃就那樣...

但是!屬和絃不只一種!小和絃不只一種!很多種和絃都不只一種!真的要好好學習到位,你要知道屬和絃位在哪個位置上,就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同理可證在小和絃上

我很清楚,依據台灣現在的音樂風氣,我們這種教法被歸類於「超硬」「高深專業」「不親民」「講太難了」...

是啊!因為大家都想親民,親民過頭就叫媚俗

昨天晚上一位認真的學生跟我說,老師,你知道很多人其實看那些“音樂科普”網紅,或是轉載分享,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學會,他們只是想裝B,跟人家聊天的時候感覺好像懂而已,純粹社交用

我說對啊!就我的角度來看真的很好笑,照這樣來看真的是江河日下,過度擁抱群眾,你會被前一段那種受眾拉走,你只能愈講愈簡單、或是主題被一窩蜂的風潮牽著鼻子走

然後就會有比你講更簡單的出現(很大的可能是他們也知道簡單的而已),或是更嘩眾取寵的出現,更迎合滿足“點菜”習性受眾的“想要變成網紅的網紅”出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