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好奇就搜尋了老師們的名字,找到了啟彬、凱雅老師的音樂教學網,點進去後驚呆了,發現原來中文世界有人在做這樣的教學,一連看了幾篇文章,真的都快哭了 - 原來中文世界有人在意我這些一直好想知道的東西


 「從小我就對聲音、節奏很有感覺,依據我爸媽的口述,大概在我能發出聲音以來就會模仿車上電台的聲音了。國小低年級主動提出去上古典鋼琴課,中年級後也參加了學校的樂隊、直笛隊、合唱團,都玩得很盡興。但在國中後,鋼琴課彈的曲目難度增高,老師的上課方式僅限於要我彈對譜上的音符,強調視譜多於聽聲音,久而久之上鋼琴課變成了一件充滿挫折和壓力的事情,也讓我感到困惑:明明我很喜歡音樂,可是為什麼上鋼琴課很折騰?於是國中堅持了一陣子後,還是決定停課。

不過也因為累積了一些技術的基礎,我開始在琴上做實驗。國、高中喜歡動漫,因此當我聽到喜歡的片頭、片尾或是原聲帶,我就會去找來聽,或是延伸去找找看有沒有好聽的cover然後嘗試模仿 ,或是找譜(那時都找了一些不太健康的譜)。也是在那時候慢慢地產生一種認識——音樂其實是有很多條路可以選的,譜是死的,音樂是活的,也並不是照譜就對,沒照譜就錯。另外,也因為從小在教會長大的緣故,我常常在聚會時聽別人彈後,回家自己試試看後發現那些詩歌其實不太難,套路大概就那些,逐漸理解到其實同一個旋律,我可以配不同的聲音在下面(那時沒有什麼和弦概念)。

高中後被教會發現我會彈點琴,順理成章也開始司琴,才接觸了和弦代號。但我當時身處的教會並不是太重視音樂,大部分的司琴對和弦代號也是一知半解,沒有人教導如何正確的看和弦代號。不過每當我在鋼琴上實驗出一些有趣的排列組合以及覺得好聽的節奏切分,我就會練習看看,嘗試套用在聚會司琴時。

真的被音樂電到,是因緣際會在大學換了教會後,被教會朋友推薦了NPR Tiny Desk 、Snarky Puppy 等,才認識到音樂的世界比我想得豐富太多了!也在那時找到了好和弦頻道,才幫助我梳理了所學的古典鋼琴、自己做的實驗、和弦代號等,都是同一件事,不過是從不同角度切入,在那時也更多的了解音樂中發生的事,也慶幸所花的時間並不是白費的。

在大學對未來茫然之際,隨著聽的音樂越來越多、類型逐漸豐富,我在琴上實驗也越來越有心得,我也發現我是真的熱愛音樂,而且想懂得更多,因此開始尋求學校以及校外的資源,嘗試找編曲課、唱歌課、摸編曲軟體、記錄自己的創作,但是總覺得不夠,總覺得自己少了一些底蘊——我還是沒辦法參透那些我喜歡的大師他們的思維,只能覺得他們很好聽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變得跟他們一樣;繼續的抽絲撥繭,我開始找上一些國外講音樂概念的一些頻道像是Adam Neely 、Charles Cornell 等,這些頻道主都幾乎都是爵士音樂家,他們的作品也往往讓我目瞪口呆,討論的東西也常常是我一些問題的核心,漸漸的我發現我好像得要多了解爵士!畢業後有幸在朋友引薦下,幫流行樂團和獨立歌手彈KB,也因著大學所學的專業是幼教,教會的家長知道我會音樂,就會請我教小朋友一些伴奏技巧。可能在一些人眼中覺得我這樣足矣,但我比誰都了解我的有限,也知道自己想了解更多。

當時和大學時認識的一位朋友繼續有聯絡,他大概是當時我所認定彈琴彈最好的人,很明顯他的「好」跟過去我覺得「技術好」的人不太一樣,後來知道他有在找老師學爵士,聊天後他跟我提到啟彬老師、凱雅老師。

因為好奇就搜尋了老師們的名字,找到了啟彬、凱雅老師的音樂教學網,點進去後驚呆了,發現原來中文世界有人在做這樣的教學,一連看了幾篇文章,真的都快哭了——原來中文世界有人在意我這些一直好想知道的東西。網站內容族繁不及備載,講解入微,也發現老師很多的觀點跟我所看的那些爵士頻道所述的共通點,很理性地在分析音樂時但也不失感性的面向,舉出例子、一步步帶讀者聽聽音樂中發生了什麼,另外文章有時也附有老師教學的錄影片段,兩位老師一搭一唱、直指要害的生動教學引人入勝,不知不覺我就看了好幾部,也點燃我想實際上課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看到《大眾講堂》即將要開課時,我決定來到現場。第一堂課的景象仍記憶猶新,剛來到教室,就看見凱雅老師在試一些我在網路教學才看得到的voicing,笑意真的藏不住,覺得來上課肯定是來對了。兩位老師們和同學們一陣寒暄後,隨即開始演奏,這也算是我第一場現場的爵士體驗,相當精彩,一切就像信手捻來,我突然理解真的在操作爵士原來是這麼回事,而且我也好想要這樣玩音樂。

老師上課的內容很豐富,詳細講解每個年代的音樂特性、音樂家之餘,也講求讓我們了解脈絡,讓我們知道造就當時代的這些音樂的動機、歷史是如何演進,一切立體了起來,過去我所知的一些點與點之間也有了關聯。談及音樂特性時也從來不是空談,每當啟彬老師講完,常常會請凱雅老師示範,凱雅老師也是有求必應!這對鋼琴底的我來說是很大的福氣,單單看著就學到了好多,常常恨不得趕快自己到琴上試試;每週有許多的歌可以聽,讓我對各個年代爵士樂所追求、所呈現的,有了些概念,從音樂認識了一些音樂家和他們的習慣。此外,老師課後補充的文章讓我延伸了解更多更多,從而也認識到兩位老師的一些教學理念。在《大眾》結束後報了下一個《1959》講堂,也決定要開始上團班。

《1959》講堂延續一貫風格,但更聚焦專輯的曲目和其中的技法,所以我也更難掩興奮了。記得第一堂講Kind of Blue 的Blue in green ,我就覺得這首太美了,一回家把老師上課示範的整個和弦進行玩了兩個小時。其實光是看凱雅老師上課對一些曲目的示範,就讓我在幫樂團彈奏時,多了些其他選擇,像是自從課堂提到後,我都會偷加升九屬和弦在伴奏裡然後暗自竊喜,在教會的司琴也用了好多課堂提到的voicing。同樣的,每週好多音樂可以聽,除了當週的專輯之外,有時候也會補充其他專輯,有空檔時我就會細細品味,有時候稍微在琴上試試看。同樣的一個年代,百家爭鳴,音樂家們的風格各異,但就像啟彬老師上課和文章提到的,爵士樂很多種,總有一種是你喜歡的爵士樂。像我就好喜歡Wes Montgomery Trio 總是可以找出很讚的旋律、Monk 那種二度又很乾的聲響還有很swing 的主題、Dave Brubeck Quartet 做的實驗節奏、Miles Davis 這張比較modes 思維的做法、Motown音樂經典的bass line。

老師們有系統的整理了以前我自己孤軍奮戰、拼拼湊湊學到的東西,我也開始更可以了解這些網路上我看到厲害的人們還有被大家所崇拜的大師,他們都有各自走過的路徑;而我現在所聽到的這些流行音樂、歷史上曾經發生的音樂,都不是突然間被發明,而是有它的演進。

開始上啟彬老師的團班,結合《大眾》和《1959》兩堂講堂所學,真的發現自己懂的變多了,不過也更知道自己不懂、不會的還有更多更多!這讓我知道如果真的要進步就沒時間耍嘴皮子,該練的要好好練習了,有好多可以練的,但也發現要沉住氣不容易,要常常提醒自己先專注在單一的項目,不然就會走馬看花,來得快去得快。練習當中得到成就感,幾次體會了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在練習中慢慢體會老師上課所說的,把理解的東西逐漸變成自己可以演奏出的東西,這樣一點一點的成長,讓我很雀躍,也讓我很想繼續用這個步調來前進。

接連上完《大眾》和《1959》,只能說是非常的不捨啊,很感謝啟彬老師和凱雅老師帶來這麼多精彩的內容,真的物超所值,絕對值回票價!雖然從認識老師們到現在也才半年多,但從課堂上、網路上瞭解到這麼多年來老師們一直帶來這麼棒的教學,也不吝提攜喜歡音樂的後輩們來看見老師們所看見的風景,體會到一路以來老師們的辛苦,感念在心,想跟老師們說聲辛苦了,平時也要保重身體,也很期待之後可能會有的星期三講堂!」


---
請把握早鳥報名良機!現場席次與線上參與都可以哦!

爵士原力講堂大爆發 - 啟彬與凱雅帶你深入黑樂律動、流行音樂大師手法與爵士樂重中之重!你從未親身體驗過的音樂解析,在家就可增加音樂知識!

http://www.chipinkaiyajazz.com/2022/11/blog-post_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