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hil Collins 2011年引退淺談流行音樂的傳承與延伸 - 最經典的Motown Sound與節奏風格

文/謝啟彬


知名流行搖滾巨星與鼓手、作曲家Phil Collins(菲爾科林斯),終於於2011年3月初正式宣佈引退...是的,他還活著,沒有繼續巡迴以饗全球不同世代樂迷,但是六十歲的他,再來要選擇用不同的方式活到老了...

我們看點中英文新聞吧: Phil Collins confirms retirement /

菲爾.科林斯確認退休 一代傳奇歌手宣布告別

(在台灣,只有蘋果日報上刊載小小地短短地一則:菲爾柯林斯久病 封嗓不來寶島

Phil Collins的名曲很多,五六年級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Another Day In Paradise》、《Against All Odds》、《One More Night》...等等,七年級之後的年輕朋友大概很熟悉他幫迪士尼電影「泰山」所製作的幾首動人歌曲《You'll be in my heart》、《Son of Man》、《Strangers Like Me》...等(順道一提這當初國際中文版還是周華健翻唱的,但是那個搖滾味就...)上過我學校流行音樂相關大班課程的同學,一定看過不少他去大型搖滾演唱會幫一堆大咖好友插花打鼓的片段,是的,他是個非常好的鼓手,除了自Genesis樂團鼓手出道以來的搖滾樂風以外,他甚至組過一個爵士大樂團世界巡迴過,爵士造詣也不是蓋的喔!這樣的背景在歐美的音樂人中很常見到。



如果我只是貼貼一堆Youtube上的影片,然後把一堆名曲列一列讓大家緬懷一晚,那我就太遜了!^^ 讓我們來很簡單地談談:什麼叫做「流行音樂的傳承與延伸」?也就是說:一位音樂家,是不是從頭到尾都得宣稱他的音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獨創?或是只是學曲子像作場,一首接過一首卻不知道是什麼風格?從誰開始?特色是什麼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黑人音樂的發展中,有間唱片公司崛起於1959年,以商業的手法、自己的資金、人才的聚集、精準的創作,首度打敗了傳統以白人為主宰的西方流行音樂市場,讓黑人音樂從此擺脫粗俗、低賤的形象,而以精緻而精彩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這間唱片公司,就叫「Motown」(摩城之音),而Motown也慢慢地泛指1960年之後,黑人流行音樂中的一些主要風格。

關於這些資料,可以參照啟彬與凱雅與TIJEPA在2009年所做過的「1959五十年」十場專題示範講座,裡頭第十場的「爵士樂如何滲入當代流行樂—談Motown唱片與人物」,應該是台灣第一次有人出來好好嚴謹地介紹Motown在「音樂」上的面向。

Motown當時有好幾組藝人,能唱能跳、才藝外表兼具,感覺就很像我們今天講日韓台偶像團體,會有XX家族、XXX事務所之類的味道,其中有一團三人女子組叫「Martha and the Vandellas」,在該唱片公司的王牌作詞作曲三人小組「Holland–Dozier–Holland」的精心打造下,在1963年推出以下這首歌,造成極大的迴響:

1963

Heat Wave



Motown的特色就是:如果一種風格會賣,就要打鐵趁熱、乘勝追擊,趕緊再推出風格很相近的下一首歌曲來打進告示排排行榜,幫助唱片暢銷大賣。別忘了當時沒有網路(甚至沒有CD!),單曲小唱片的熱賣,加上電視與廣播的推波助瀾,可以造就很多紅遍大街小巷的名曲!......

好,小Rocker我知道你們又要說什麼了!「創作是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神聖的靈感的天賦的早熟的XXOOXXOO.....」,商業無罪,但作品得先好才行,而且請去看看很多你喜歡的搖滾金屬團或是創作歌手,其實都還是可以聽出一種"模式",只是通常世人將其美化,稱之為「風格」(Style)~

音樂術語上,這是一種快速的12/8,等於是原來的Rhythm & Blues節奏加快,但是貝斯的Pattern很有趣,根據原作曲者的說法,是想要模仿摩斯電碼的感覺 -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好,我們再來聽聽「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的下一首,這都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查到當年她們暢銷的客觀數據,而相信各位也聽出來了,曲風很像—節奏很像、旋律很像、和聲很像、編曲很像,當然這也又是一首暢銷歌囉!

1963

Quicksand



三年過去了,當然她們也有很多首其他的名曲,但是大家已經把這樣的曲風跟這樣的團體"連結"起來了,那就...再出一首吧!呵呵!不過當時同門旗下也出現了另一個團體,也就是本地觀眾可能更熟悉的「DIana Rose & The Supremes」(電影「夢幻女郎」Dream Girls整片就是在影射她們的),而公司高層也想試試水溫,就請同樣的製作團隊(詞曲、編曲、演奏、包裝、行銷等)也給了她們一首日後的經典名曲:

1966

You Can't Hurry Love



而「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的曲子,接在「DIana Rose & The Supremes」夏天的發行後頭,也晚了一點在秋天發行,這就造就出當時最夯的流行音樂風格啦!你想想看,當所有的偶像團體都出現類似的曲風時,這樣的音樂還會不受歡迎嘛?

1966

I'm Ready For Love



然而,再紅的音樂都會有退流行的時候,轉眼間,我們進入了七〇年代,這是個民謠、搖滾與放克、迪斯可的年代,但是也有一些藝人歌手會翻唱過去的一些名曲,以台灣的說法就是唱口水歌,這樣的作法照例也能受到不少的迴響,畢竟名曲人人愛聽!這位Linda Rostandt,就是後來在八〇年代演唱電影「美國鼠譚」主題曲《Somewhere Out There》的動人女聲,她在七〇年代很搖滾喔!

1975

Heat Wave



接下來,本篇文章的主角出現了!英國人Phil Collins翻唱了這首曲子,讓Motown的這首老歌與這樣的節奏又鹹魚翻身,馬上又紅了起來!對我來說,這就是Phil Collins的一個歷史承接點啊!

1982

You Can't Hurry Love



不信嗎?聽聽這首,全都接在他翻唱之後耶!這是英國的Wham!(轟!),裡頭的主唱就是George Michael喔!

1984

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



再來一首!這要特別介紹一下:Stevie Wonder是"正宗" Motown唱片公司待得最久的藝人唷!他從小聽這樣的節奏根本就是耳濡目染的呀:

1985

Part-Time Lover



這些都可是當年的歐美天王天后,就算還沒出生,也會耳聞過他們的大名吧?而我們真的曾經在九〇年代時,於台北市立體育場聽過Stevie Wonder來台演唱會哦!也有唱這首,那個Hi-Hat還是另一位打擊樂手打的呢!

1985

就是喜歡你



聽到這邊,也該聽出來桑田佳祐大叔的這首超級大名曲,就是接在歐美正夯曲風之後,所推出的動感作品,很棒吧?

1987

Just A Man In Love



那我們台灣呢?80年代的超級偶像劉文正,也有一首《熱線你和我》是這個節奏喔!^^

熱線你和我



90年代時,也有一位搖滾才子、動感偶像,叫做庾澄慶,他當初也是非常洋派的,有不少歌曲都有經典西洋音樂的影子,特別是Gloria Estefan,之後會另文介紹之,我們先來聽聽這首風格一樣的《讓自己High》:

讓自己High



用Phil Collins的例子當引子,無非是希望能夠介紹出西方二十世紀"非古典"音樂的種種學問,也希望能比較完整地告訴大家即便是自學出身,但是歐美日流行樂壇的音樂家素養,大多具備較為深層的文化累積;而這些其實在本地,都需要以更嚴謹的角度、更系統的引介、更開放的心胸來學習,而不是古典樂大老們講的啥“嚴肅音樂與通俗音樂”區分法,或是流行音樂工作者多年來常見的瞎子摸象呀!

我們不會因為莫札特大多數的曲子聽來都很像,或是幾乎都用奏鳴曲式寫作,就看輕他的天才與藝術性吧?

最後,再介紹一首"撒密素"的囉!這是Phil Collins在1988年邀請當年Motown的三人小組「Holland–Dozier–Holland」來為他製作的呢!歷史的交錯與傳承,真的是很有趣啊!^^

1988

Two Hearts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Motown音樂的主題專文

樂理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只是你要鍛鍊出好耳朵與好腦袋-探討Phil Collins名曲《Against All Odds》的和聲部分

你一定知道歐陽妮妮,但你知道她姑姑是誰嗎?所謂的動感就是董次董次而已嗎?—回溯國語流行歌曲的音樂風格影響(二)


(註:本文歷久彌新,為十三年歷史經典舊版重新潤飾更新,將從舊棧陸續搬家,也即將集結出版實體書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