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自己的標準是不是好棒棒太低了些?我們有真的要追求「質感」(Quality)這件事嗎?

文 / 謝啟彬


在俄羅斯時,特邀擔任合作音樂家的新西伯利亞音樂學院爵士樂團,這是在彩排時側錄他們的指導老師Oleg Petrikov非常嚴謹的修正,等等就跟啟彬老師要合作了!Student Jazz Band of Novosibirsk...
Posted by 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 Chipin & Kaiya's Jazz on 2015年10月22日


我會選擇今年度開始,針對許多新學生的教學,希望能「回歸基本」,不是所謂的教簡單或是走回頭路,而是我發現過去花了許多時間在解決學生「由淺而深」的各種疑問,但是最後還是只有我自己有練,很多人只是知道了卻沒練,所以變成仍然是「體驗」與「欣賞」,而不去主動追求那種「品質」與「專業」。

譬如我層在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教過一些已經接觸過一些爵士樂的年輕學生,我知道他們被我一些曾教過的學生,現在已變成台灣所謂老師的老師教過。

但是讓我不解的是,為何大家還是保持著一些壞習慣?譬如開的歌都是那幾首:Autumn Leaves、Blue Bossa、Chicken....但是實際上和絃進行與時間感認知還是不熟,也就是以為爵士樂就是都用Jam的就行了的觀念




我今年在日本洗足學園音樂大學的東京交流活動中,就很嚴肅地告誡了來自台灣的學生:你開歌要jam,嘴巴還說那就來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某standard吧,結果你上台就掛了 - 和絃進行與時間感認知不熟,那怎麼能說很簡單或是開這首呢?

我等於在客場“救援”自己國家的學子,不然人家日本的專業音樂師生真的就是看笑話了,而且人家就是一副有練好才來的樣子,那個架勢至少就有,而台灣學子卻常會把他們想成,哇他們本來就很厲害了,然後一直羨慕人家的程度甚至環境。


但是事實是台灣的音樂人,基本功都做不夠,是的,包含很多“老師”,從開歌選歌,我們就可以看出一種「玩票心態」 - 很多陋規被傳承下來,即便你出國留學回來了也一樣,不用耳朵聽、盯著real book演奏、不練琴練功保持chops,沒有足夠的自我要求,甚至包含對風格與曲目的認識等。


而從所謂standard的選擇或慣用,我們也可以發現,大家都沒有真的再深入探索,通常是前面三首玩過了就要搞Fusion做創作了,這樣真的不行,我已經很開放了,很多時候標準也已經降很低了,但是我無法坐視這種奇怪的消極心態或賭博玩法繼續存在,就已經在沒競爭力了,怎可以再這樣用起鬨玩樂的方式培育音樂人才呢?



音準抓不到的人可以在音樂系裡主修聲樂?薩克斯風號稱學七八年的人卻只會吹老師給的曲子?手彈不快或技巧不紮實的人是主修古典鋼琴的?吉他手指板不熟效果器款式倒是很熟?銅管能用的人太少又自成封閉?知道自己不足卻又保留心態不想認真學?... - 說真的這些怪象你我不是不知道,而是因為在本地,大家就習慣了,習慣這些怪象,大家還要一副自我安慰的消極態度,但是到了國外人家主場,那些跟台灣學子有接觸過的老師都會說出實話,而上面都是他們說的,用英文。



我們給自己的標準是不是好棒棒太低了些?我們有真的要追求「質感」(Quality)這件事嗎?

所以,回過頭來說,與其抱怨指責發打臉文,只是讓大家看爽按讚然後就繼續去按下個讚,我跟凱雅都採取給一些在台灣大家不熟,卻是真正standard的曲子,而令人感到振奮的是,新學生或是會聽我們的話的,包括我們自己的小孩,根本就沒有出現大家原來想像中「好難哦」的障礙,開什麼歌就從那首歌開始,結果成效反而比許多躊躇不前的學生好。

而我們就可以再從這裡發展下去,教下去。


曲子,不是重點,重點是方法,一首Almost Like Being In Love,你可以演成這樣精彩,但是如果你基本功不願打,那終究這首曲子只是你Real Book裏頭,一首視譜看過去的曲子而已,你永遠都記不得這首,也不知道該從這首曲子中學到什麼,甚至,欣賞優秀的音樂家們如何詮釋這首曲子~

希望是一個好的開始。





延伸閱讀:

在夾縫中求更多人生存-「專業教育」與「體驗教育」之間的翻轉

在TISJA裡頭,真的不是只是瞻仰大師或是湊熱鬧,我們嚴選的國際夥伴,都如同Amanda Tiffin一樣,跟我們有一樣的特質與熱忱!

音樂人應該要以世界為舞台,而改掉那種放洋取經或進大觀園的心態,因為後兩者早已透過網路可以輕易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