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爵士樂老師的一些心得與感觸

文/謝啟彬


除了我們自己的海外巡演與客座講學,每年,我們都還自掏腰包,帶著很多位從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選出的傑出學員,到日本、以色列、南非去交流學習,迄今已超過五年囉!帶隊的老師,有沒有心得呢?當然有!身為一開始策劃這些交流活動的我們,有沒有感觸呢?當然也有!

如果你曾參閱了學員們至日本甲陽神戶音樂學院的心得分享,就會發現受邀前來的Berklee美國老師們,用了一堂課去示範Jerry Bergonzi的五聲音階用法,如何運用音階加上Comping、Pattern的改變,讓現場學員看到目瞪口呆云云。

光這點,就讓我們很有感觸。

因為,我們不是不會講這個,而是,我們沒有機會跟台灣的學子們「講到這個」。

請注意這不是在炫耀,我們本身也是專業的爵士樂演奏者,程度的高低、內涵的深淺,我們心裡的尺都很清楚。甚至如果同樣站在都是老師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很佩服這些老師很能把握機會講重點,而且親身示範時都是貨真價實的。

重點在於前前段的那行話。



西方或日本的老師,是認真地教,但是整個教的內容很到位,學生?請Follow me! 在台灣,可能光是要說服學生去練習這個練習那個,告訴你這個重要那個經典,光概念的問題就殺掉一大半的時間,而學生還有更多其他的學習來源,以至於他(她)可能還會"評估"一下、懷疑你一下,到要真的去練到上手,抱歉,還很久,這就是累的地方,We Push~

「Follow Me」 V.S. 「We Push」,就造成整個學習風氣上的不同,以及整體學習態度上的差異

台灣學生不是不懂,但是卻不一定會去做(除了前面的狀況,還會加上更多所謂現實的考量);日本學生不一定懂,但是他們乖乖地吃下去,練下去,東西,就這麼跑出來!

又,以啟彬與凱雅超過十年的爵士樂教學經驗來看,對爵士樂"有興趣"的學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而各位也就可以瞭解,為何我們沒有機會跟台灣的學子們「講到這個」?

第一種,是想要出國學習爵士樂的學生~

大部份是大學畢業,或出了社會繞了一圈之後,想要出國深造的學子,年紀當然也稍微長一些了。通常我們只能幫他們準備不管去歐洲或去美國參加入學考或是申請的術科項目,主要都是在於基本功,以及觀念上的導正為主,順利過關成行為第一,後面的修行就看個人,有成功的,當然也有不順利的。而光是這些,就會花掉很多從〇開始的時間,然後,當學生考上或申請到學校,他們就離開了,再來....就是回國了、出道了!

所以,這解釋了前面狀況的原因之一。

第二種,是在台灣跟我們學習爵士樂的私人學生~

簡單講可以說幾乎都已經是台灣以老師為職業的音樂教師或樂器教師們,或者是大學生對爵士樂產生興趣,而原來的樂器老師不能教他們即興與爵士樂概念。這部份學生通常都很認真,找到時間就希望能上課,但是,正因為原本的職業與周遭環境影響,比較沒有辦法專心一致地學,或者是很長期地學,當然,浸淫在爵士樂的時間上也就比較不容易長,也比較容易道聽途說,或是得東兼兼西做做,能夠Hold住學習方向已經不容易,要深入更得慢慢來。

所以,這也解釋了前面狀況的原因之二。

第三種,是在大學裡頭選修我們爵士課的學校學生~

因為教育制度與課程設計的關係,爵士樂的課在台灣的音樂科系裡頭,都是選修的課程,往好處想,是讓學生多一些選擇與眼界;往壞處想,卻也讓實際上應該是必須要花費主修精力與時間的爵士樂,變成"可選擇學分"的一種而已。學生可能展露出很高的興趣,但是因為主科還是古典,期末考或學校樂團演出旺季一到,我們這種老師就只能認命,加上一週見到一兩小時不到的團體課,學生比較難長期浸淫在需要體會與熟悉的爵士樂語言中,只能希望以傳授最基本的觀念為主,深入學習...畢業再說吧!

所以,這也解釋了前面狀況的原因之三。

我們不是不會講這個,而是,我們沒有機會跟台灣的學子們「講到這個」—我們有能力去帶,可是環境不允許。



但是之前說過很多了,與其抱怨,與其嘴炮,我們就努力地去創造那個環境出來,也就是TISJA(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已經辦了十二年)。

但是一個禮拜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又規劃了TISJA Reunion Jam;為了更培養大家的信心,所以我們去努力談成跟日本爵士名校交流;為了要讓大家更瞭解,所以我們更是規劃了很多很多根本已經可以當作是學術論文般的示範講座系列 - 爵士原力講堂或Open Day等等。

而為了希望培養更多喜愛爵士樂的觀眾,甚至瞭解培養一位爵士樂手有多麼地不容易,甚至說立志當個爵士樂手,是多麼地令人起敬,我們也做了很多推廣教育的活動如大眾講堂、爵士音樂節與教師研習等等。

這些我們都不後悔,真的 ^^

不過,我期待這麼一天,我們能夠像日本、美國與歐洲的老師那樣,盡情地分享、盡興地教學,而看到大家更上一層樓的成果!

我們也很希望有一天在台灣的Jazz Jam Session,不是嘗試著玩玩而已,而是真的老中青樂手聚首的音樂與心靈交會,跟在日本一樣,學生在台下都很沈默很有禮貌,但是卻搶著上台,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玩爵士樂最基本應該做的事情,也都會希望自己,下次還要更好~

衷心地盼望,我不祈禱,我要去做~ ^^



補述:

有關於遇見爵士前輩時的震撼,以及實際學習的腳步這部份,也是我們同樣身為東方人,所共同遇過的問題~你可能會遇到超眩的樂手或是超屌的老師,但是如果沒有做到因材施教,那真的還是我常比喻的"去國小球場灌籃"的味道。

我曾親耳聽過很多世界一流爵士樂大師的大師班講座,說實話,很多東西當年我根本聽不懂;我也曾看過剛留學歸國的爵士樂手,對著學生講很進階的東西,學生聽不懂,但是只能喊燒。

但是往正面想,表示人家是Pro級的,我現在不懂,但是我可以慢慢掌握,把它弄懂,這樣大家在溝通音樂上,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層級。而一般在本地,光領進門就得花很大力氣,還要看大家願不願意繼續走下去?

這比較是我想要表達的意思 ^^

如果要我辦個營隊,都是老師示範學生鴨子聽雷,那其實不難,但是成效在哪裡?學生繳了學費來做什麼?這就是TISJA從開辦之初到今天,就很堅持一定是老師親身帶著學生示範,然後不斷地震撼教育的風格,而且,也盡量希望學生能夠直接動手做,更上一層樓~

當然這是就事論事,能夠有機會去跟大師面對面還是很棒的,更重要的是感受那種盡心學習的風氣,我想是對我國的學子們一個很重要的激勵!

日本甲陽爵士學院的校方人員,也跟我說過兩天其實很短,塞不了什麼東西,實地操作的時段也不長,他們明年會大翻修。而我們,也誠摯邀請Tako桑跟甲陽的日本學生,明年能夠來體驗一下TISJA的設計與營隊生活,這都將是很棒的交流!^^


(原文寫於2011 TISJA日本神戶甲陽音樂學院交流之旅後)






延伸閱讀:

「狀況外」與「狀況內」的差別—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到底差在哪邊?有哪些才是真相?

寒冷雨中的路,從沈重的感覺走來 – 2014在日本繼續爵士樂交流

更多有關日本爵士樂教育環境

更多國際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