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外部連結:這句中文怎麼翻得那麼彆扭!十大常見翻譯腔你都注意到了嗎?
全都同意,自己也要避免
不過第二個在東西方文化轉化中,非常常見這樣的“困擾”
「One of the best...」- 西方真的就是講之一,因為很多最棒的,所以西方不會說我最厲害其他人都很爛。譬如布魯塞爾會宣傳是歐洲最好的城市心臟之一,但盧森堡也會講一樣的「之一」,沒人會說歐洲只能有一個心臟
「最厲害的之一...」 - 中文或漢文化中幾乎沒有這樣的觀念,因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或是「你說這個好就是表示別的不好」的暗示
所以有時候在文化轉換的時候,我覺得譯者或傳遞者難免得解釋一下這種觀念上的差異,或許我不一定客觀,但是我覺得漢文化裡頭非常容易出現「二分法」的標準答案思維邏輯,而西方文化會比較強調多元可能的邏輯
另外一個很常見的就是西方文化中可以接受「就事論事」- 對人的批評是因為他的事,所以你接受了這個事情或工作,你就得承受這種批評,但你還是會做這個工作,不會因為被批評了就不想做了,因為這是做這件事的代價,甚至你也能反擊批評者的觀點,而不是要批評者來做看看(這在漢文化的爭執中很常見)
而漢文化很習慣「就人論事」與「就事論人」,「不因人廢言」與「用人唯才」的氣度感覺是古代聖賢才有的,一個人做事哪部分不夠好,就被全盤推翻了,說是這人有問題,或是看這人的個性就知道他什麼事會做不好。這其實原本也沒有啥好壞之分,但是很容易變成「阿你現在是對我有意見尼?」「所以你意思是說我不行囉?」...本來針對事的就變成針對人了
再切回西方思維講就是「Don't Make it Personal」,但是漢文化思維(我不敢直接概括東方文化,因為日韓印馬又會有差異)很容易「Make it Personal」
所以當老師或是溝通者、協調者、翻譯者,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因為腦子裡必須不斷地切換再切換,又加上地域與民族偏見來“亂”,就更累了!但是站在正面的立場,如果能把這個工作做好,戰場或市場就是全世界而不是在地了!
延伸閱讀:
所謂的「崇洋」,應該是徹底去了解那個「洋」是什麼,然後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而不是直接聯想成「媚外」的「外」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 我的民族與文化差異經驗談
外部連結:這句中文怎麼翻得那麼彆扭!十大常見翻譯腔你都注意到了嗎?
全都同意,自己也要避免
不過第二個在東西方文化轉化中,非常常見這樣的“困擾”
「One of the best...」- 西方真的就是講之一,因為很多最棒的,所以西方不會說我最厲害其他人都很爛。譬如布魯塞爾會宣傳是歐洲最好的城市心臟之一,但盧森堡也會講一樣的「之一」,沒人會說歐洲只能有一個心臟
「最厲害的之一...」 - 中文或漢文化中幾乎沒有這樣的觀念,因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或是「你說這個好就是表示別的不好」的暗示
所以有時候在文化轉換的時候,我覺得譯者或傳遞者難免得解釋一下這種觀念上的差異,或許我不一定客觀,但是我覺得漢文化裡頭非常容易出現「二分法」的標準答案思維邏輯,而西方文化會比較強調多元可能的邏輯
另外一個很常見的就是西方文化中可以接受「就事論事」- 對人的批評是因為他的事,所以你接受了這個事情或工作,你就得承受這種批評,但你還是會做這個工作,不會因為被批評了就不想做了,因為這是做這件事的代價,甚至你也能反擊批評者的觀點,而不是要批評者來做看看(這在漢文化的爭執中很常見)
而漢文化很習慣「就人論事」與「就事論人」,「不因人廢言」與「用人唯才」的氣度感覺是古代聖賢才有的,一個人做事哪部分不夠好,就被全盤推翻了,說是這人有問題,或是看這人的個性就知道他什麼事會做不好。這其實原本也沒有啥好壞之分,但是很容易變成「阿你現在是對我有意見尼?」「所以你意思是說我不行囉?」...本來針對事的就變成針對人了
再切回西方思維講就是「Don't Make it Personal」,但是漢文化思維(我不敢直接概括東方文化,因為日韓印馬又會有差異)很容易「Make it Personal」
所以當老師或是溝通者、協調者、翻譯者,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因為腦子裡必須不斷地切換再切換,又加上地域與民族偏見來“亂”,就更累了!但是站在正面的立場,如果能把這個工作做好,戰場或市場就是全世界而不是在地了!
延伸閱讀:
所謂的「崇洋」,應該是徹底去了解那個「洋」是什麼,然後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而不是直接聯想成「媚外」的「外」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 我的民族與文化差異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