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增六、法國增六、拿坡里六和絃?- 學習樂理是為了要歸納整理與活用創作,應該與時俱進

文 / 謝啟彬



這就是所謂的「R&B和絃」 - 和絃進行其實很「古典」,但是會加上Voicing,也就是有Tension的撞擊,如果你不知道Voicing的方法,以及如何即席快速按出和絃配置,聲音就出不來了!

張凱雅老師的學生都很嚴格被要求在不同的音樂風格中,要知道怎樣反應那個聲音,而不是準備現成的譜給你。是「方法」,跟「料理」一樣

在坊間流傳著太多一知半解甚至定義天南地北的“樂理認知”,同樣是台灣人,我知道這就是「古典樂理+簡譜+首調+以訛傳訛+看書沒看懂+英文不好+樂師簡便+把快速記憶法當作樂理來教+自己發明創造」的綜合後果。



然後一用現在流行的音樂例子,這種“魔神仔”就紛紛像農曆七月一樣跑出來了,我們用台灣大部分人陌生的音樂例子,又會說這太難了離我們太遠。

這就是我從來都不相信「你出國就會學到正統的爵士」這種說法,或是去哪一個環境就能讓你變強。光中文理解都這麼薄弱與混亂了,外國老師用英語、日語、法語授課,你真的能理解?


最簡單的講,我講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台灣最能接受的「Berklee系統」,結果,我用中文解釋,大家都很亂了,然後你跟我說還是去波士頓學比較快?這真的是很矛盾的,不是我對學校有意見,我認識Berklee的老師比台灣的學生還多,是台灣的學生通常出去前程度就整體上不夠啊!

我親身體驗過這種語言不通的痛苦,而且我體驗的是「法語」跟「荷蘭語」

如果定義理解偏差,很多事情就偏了,很簡單的事情都會偏掉

譬如,V7/VI是指六級的五級,這是Secondary Dominant,在C大調中,Am是六級,所以它的五級是E7

但是如果讀者或學生用理解轉位或複合和絃的方法去理解,就會變成G7/A,有沒有很誇張?有,但是我就會收到這樣的讀者來函

如果是要寫G/B或是C大調內G7/B,那要寫成V/3或V7/3,這就是羅馬數字跟阿拉伯數字定義的不同,羅馬數字是級數,阿拉伯數字是跟原根音的音程。

所以,難怪那麼多所謂非音樂科班出身的那麼怕音樂科班的,因為觀念很亂自己心虛,但是其實音樂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啊!

再來就是樂師寫的III7了,是啊!那樣很快,但是通常會忘記彈那個大三度的3音,所以對貝斯手移調快,可是,很容易彈不對

如果沒有確認對數字的定義一樣時,就沒辦法繼續往下討論Tension如9, 11 , 13, b9, #9, #11, b13, sus4....之類的了,因為對位置與距離的定義不同

這是古典和聲課中所教的義大利增六和絃、法國增六和絃、德國增六和絃,以及拿坡里六和絃,為什麼叫「六」?在古典音樂中是指最低音跟最高音之間的距離(在爵士和絃記法中六和絃跟轉位就沒有關係,是最低音但是是「根音」開始疊三和絃然後再加個六音)


上述古典五線譜記法,用爵士樂和絃記譜法表示,就是以下這樣:


所以像德國增六和絃,在爵士樂以及衍生出來的音樂類型中,就比較像是「bVI7-V7-I」(跟bVIMaj7-V7-I又不一樣),這個I可大可小,在此曲《Mr. PC》中是去小調I。而爵士樂的解釋法就說bVI7是V7/V的「降二代五」,藍調樂或節奏藍調樂會說那個bVI7的b7音是小調五聲/藍調音階的b5音,也是特徵音


而像法國增六和絃,就比較像是《Beautiful Love》這樣,是「bVI7#11-V7-I」的聲響,這個I同樣可大可小,只是在小調中比較常見而已。至於Em7b5就是A7的相關屬和絃(IIm7b5-V7-Im)而已哦!是插進去的。

別忘記這些作曲者原來都是寫百老匯歌舞劇或好萊塢歌舞電影的“古典科班”作曲家,所以旋律(高音)與貝斯(低音)還是有聲響上的歷史連續性,但在爵士樂中因為要即興,所以“改寫”成爵士和絃記譜法,就會有更多的即興旋律與和絃配置選項出來囉!



所以為何會有爵士和絃系統,因為比較快找到音,不然像德國增六和絃或法國增六和絃,在爵士系統中就會變得很不實用,只能解釋某個時期的曲子

德國增六與法國增六在爵士系統中,同樣的聲音與用法,會被稱為不同的名稱,比較具備功能性

德國增六和絃、法國增六和絃、拿坡里六和絃...這些都是在古典音樂中,如果有上到樂曲分析或是和聲學的時候所學到的,不過大部份的人應該畢業後考完試就還給學校了吧?呵呵

但是其實在從爵士樂發展出來的和聲學與記譜法中,是沒有增六和絃這種講法的,因為增六和絃就是屬七和絃,然後六和絃在爵士樂和聲記譜法中的意思,跟古典樂的和聲記譜法又不同,在前者中是指包含六音沒有七音的和絃,在後者中六和絃其實是第一轉位的意思,而轉位在爵士樂和聲記譜法中,就直接標記成不同根音

重點是,我總是覺得因為學習背景的關係,在台灣教爵士理論的跟教古典理論的,好像是從不同星球來的,不同的說法,常常指的是同一種聲音—譬如,你知道古典音樂裡頭講的德國增六和絃是爵士音樂中講的哪一種屬七和絃嗎?法國增六和絃又是指哪一種屬七和絃呢?拿波里六和絃在爵士樂或是流行樂中又是什麼、該怎麼用呢?

像拿坡里六和絃,其實也就是在小調中,bII/3去了V7再回到Im,但是同樣的會有限制,以A小調來說,爵士寫法就會說是Bb/D-E7-Am,因為D到Bb垂直上是小六度,所以在古典中叫六和絃,也就是一轉的意思。但是在現代音樂中,有很多時候就是Bb-E7-Am(如Lionel Richie的《Hello》副歌中間),貝斯並沒有彈轉位,這時候比較“模糊”的講法 - 因應古典的講法 - 會說是拿坡里和絃,沒有六(一轉)這回事了!而爵士跟更近代的古典理論中,通常會說這個bII是從Phrygian借來的,這樣清楚了嗎?



因為古典的老是只用古典的音樂舉例,爵士的幾乎也都只用爵士的音樂舉例,或是各自把其實很簡單可以互通的東西,“詮釋”得都很有學問的樣子,所以,就一直沒有被“整合”啦!

但是,嘿嘿,我知道哦,這樣的學習,才叫融會貫通呀!

寫此文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減少這樣的混亂,但是經常學生或路人丟給我的各種理解,卻要花掉我更多時間去解釋與釐清,結果就是讓我失眠了

你必須承認的事:
台灣音樂人對「和絃」的感受力很低,需要格外加強鍛鍊
因為一般人都只聽到旋律,而學校裡不會教這種實用和聲
然後就開始懼怕「樂理」這件事,覺得會很難或是很神秘
但是那就是耳朵與認知的訓練過程而已,也可以實際運用
不是只有“高深”的爵士樂才會用到,或是流行音樂編曲者
譬如如果我說《龍貓》副歌的和絃進行「路數」
跟《小幸運》副歌的和絃進行「路數」是一樣的
很多人會很驚訝,但是這跟建築系的訓練一樣,結構工法而已
需要訓練,但不是魔法,和聲的耳力訓練經常被忽視
但是「和聲耳」好,卻是創作者 - 不管是作曲或即興 - 最需要的
這真的是基本功而已,缺乏慣性訓練,就會覺得陌生,甚至抗拒

古典音樂教育的一個大問題,不管在國內或國外
就是已經變成「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標準答案模式
譬如,如果問你這首曲子中,所謂的「拿坡里六和絃」在哪?
答得出來的,恐怕很少,因為為了考學校而念,為了升級而念
念完就丟了,範例也只能用老師教的或是課本上的
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一定要重「實用」與「變化」
這樣「創意」才能因而產生



不管是教拿坡里六和絃、德國增六和絃或法國增六和絃等等
和絃的本身沒錯,也是歷史的演進過程
但是如果這些只能拿來解釋十八十九世紀所創作的音樂
就非常可惜。而我們也要學會,二十世紀之後的認知是什麼
因為譬如這些二十世紀的作品,他們的創作方法跟以前不同
很多時候是沿用以前的音樂之和絃進行而已
而這些「以前的音樂」,還包含了在美洲融合的藍調、爵士樂等
我是認為兩者都應該要知道,但是現在兩者「分家」分得好嚴重:

古典的只能對應古典的答案與範例,如同前面所說
爵士的(姑且這樣分類),以為更古老的音樂裡頭沒有

論活用性,我會認為後者可以產生更多可能,一定要學
而前者的教學者與受教者,不能食古不化,墨守成規
這沒有負面意涵,只是同樣是照明,一種是蠟燭,一種是電燈而已
怕的是你只願意相信這世界上只有蠟燭沒有電燈~




延伸閱讀:

解析打造流行音樂輝煌時代的超級製作人—大衛佛斯特 (講堂講義大綱)

這些都是基本功(Musicianship)! — 啟彬與凱雅率領爵士原力團隊,設計給所有風格樂種音樂家的修煉祕笈

一次就解決對調性、和絃、音程、音階的問題 – 建構順階和絃與裝飾屬和絃的基本概念

從 《小幸運》到《Confirmation》,你有沒有聽到同樣的和絃進行? - V7/VI在不同風格音樂中的導覽與記憶點

從帶有五度貝斯下行的華語流行歌曲與古典、爵士樂曲的聯想,進一步介紹分析小調和聲(Minor Key Harmony)